有些中老年人反复出现头晕头痛、手臂麻木、双上肢血压差别过大等情况,不要简单以为是颈椎病发作,还要当心“大脑中的血被偷走”,这可能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作怪。
老人头晕两年终于找出元凶
近两年来,身体一向硬朗的张大爷被“头晕”缠上了,这种“头晕”常常突然出现,而且会在劳累和体育锻炼后加重。“他刚开始以为是颈椎病,就去理疗店按摩。可是,头晕的症状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最近一个月,张大爷还出现了左上肢麻木的症状,头晕加重时甚至走路也“不听使唤”。在家中自测血压时,张大爷还发现左胳膊总是比右胳膊测的血压低30mmHg。张大爷这才慌了,赶紧去看医生。
最后的检查结果显示,张大爷的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长了斑块,导致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更不可思议的是,因为这条血管变窄,本该流向大脑的血液竟然被“盗”去了别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明确病因后,医生为张大爷进行了介入手术治疗,在动脉狭窄处进行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术后,张大爷头晕的情况随即消失,血压也恢复正常。
本应流到大脑的血被手臂“偷走”
那么,什么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盗血”,根据字面意思,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偷盗血液”。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南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东介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就是我们身体里负责向脑部等重要部位供血的锁骨下动脉出现了问题。通常是因为锁骨下动脉发生了狭窄或者堵塞,导致原本要供应给上肢的血液不够了,这时候身体就会启动一种“应急机制”,让脑部的血液“分流”一部分过来,去补充上肢的供血。此行为就好像脑部的血被“盗走”了一样,导致供应大脑的血液不足,于是患者就会出现头晕等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
锁骨下动脉狭窄及盗血并不是一个少见病,这样的患者在门诊比较容易见到,但症状不典型时容易漏诊。
“动脉粥样硬化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他们往往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抽烟等危险因素。别的病因包括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受压、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此外,吸烟、家族性血管疾病也可能增加该病的发生概率。”许东介绍。
头晕、两臂血压差大是常见症状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头晕、眩晕、感觉异常、双侧视力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发音困难、耳鸣、抽搐等;患侧上肢血压降低,两只胳膊的血压差距较大,收缩压(高压)相差20mmHg以上;锁骨上窝听诊有杂音。
另外,如果锁骨下动脉狭窄特别严重的话,往往病变侧的脉搏较对侧明显变弱,甚至摸不到脉搏,病变侧上肢的温度也会比对侧低。
“由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有眩晕、双侧视力障碍、晕厥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高血压。该病如果反复发作,易导致中风的发生,所以一旦出现反复头晕、一侧上肢感觉异常(无力、酸痛等)以及两只胳膊测量血压差距较大的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许东提醒。
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超声检查是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重要手段,超声可有效发现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然后进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堵塞比较轻的患者,需要注意上肢运动的强度和幅度,运动时间不宜过长,睡觉的时候枕头要低。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和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检查,预防狭窄的进一步发展,严重的就需要通过介入技术或开刀治疗。
当下,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首选方案。这种方法不仅创伤小、恢复速度快,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治疗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想要血管不堵平时这样养护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损伤、硬化。平时应调整生活方式,注意控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饮食油腻会导致血脂增高,过多的血脂附在血管上,就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建议日常饮食要减少摄入盐、糖、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多吃低热量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杂粮、瘦肉、鱼类或低脂乳制品等。
保护血管,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并避免接触二手烟。
合理规划锻炼计划,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积极治疗并密切监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定期进行体检。
最后,许东结合临床病例特别提醒,老年人在家测血压时,不要只测量一侧血压,左右两侧的血压都需测量。一般来说,两臂血压差值在5~10mmHg属于正常范围,如果两侧的血压相差20mmHg以上就需格外注意。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