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落户快 人情暖 生活美—— 他们的迁徙故事比羊肉臊子面还入味 2025年03月26日  徐碧颖

近年来,银川市依托黄河之滨的优越区位和贺兰山下的秀美风光,城市发展呈现出蓬勃活力。凭借持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银川市对外来人口的集聚效应显著提升。

A 从“异乡客”到“本地人”的温暖蜕变

3月22日,在银川市兴庆区的一家小店里,42岁的李芳娥正和邻居们热络地聊着天。若不是主动提起,旁人很难从她流利的话语中听出她的河北口音。“我早都觉得自己是银川人了,连我儿子现在都会说宁夏话!”她笑着说。

2015年,李芳娥的人生轨迹因一场婚礼改变。当时,在银川当兵的弟弟选择在银川安家,她从河北邯郸赶来参加婚礼。“来之前以为西北条件艰苦,没想到银川这么现代化。”回忆最初印象,她仍记忆犹新,“城市干净整洁,蓝天白云天天见,气候比老家还舒服。”恰逢大儿子即将上小学,在弟弟的劝说下,她决定举家迁居银川。

“想家是难免的,但适应起来特别快。”10年间,李芳娥从打零工起步,如今已租下店面当起了小老板。更让她安心的是,借助银川市外来人口落户政策,她顺利完成了户籍迁移。“办理落户时,工作人员特别耐心,孩子入学也安排得妥妥当当。”说起这些,她眼里闪着光,在银川,外地人从来不是“外人”。

在这座移民城市里,李芳娥真切感受到了“四海一家”的温暖。她的顾客和邻居来自天南海北——有吴忠、中宁的宁夏本地人,也有湖北、安徽、河南等外省来银者。“大家相处就像老邻居,谁家做了好吃的都要互相送。”她笑着说,自己不仅爱上了粉汤饺子、土豆包子等宁夏特色美食,还经常和邻居切磋厨艺,“两个外地人研究怎么做臊子面更地道,可有意思了。”

最让她感慨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情味。老乡见她上下楼打水不便,主动送来饮水机;房东在落户时鼎力相助;就连派出所民警都像家人般亲切。“现在回老家,孩子反而嚷着要吃‘银川饭’。”李芳娥抚着饮水机笑道,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哪儿都透着暖意。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门洒进小店,门外,贺兰山轮廓清晰可见。对于李芳娥而言,这些风景早已从异乡的明信片,变成了生活中最熟悉的背景。

B “一日银川行,一生塞上情”

“在银川待了一天就想着定居!”3月22日,36岁的朱玉会在北京接受电话采访时,笑声里透着掩不住的期待。这位山东菏泽姑娘已经计划好,今年暑假就带着孩子正式落户银川,“终于要在这个梦想之城安家了!”

去年的一次探亲之旅彻底改变了朱玉会的生活规划。在银川亲戚的带领下,她游览了雄浑的贺兰山、秀美的鸣翠湖,沉浸于宁夏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公交车半小时就能到商场公园,道路宽敞整洁,该有的现代化设施一样不少。”最令她惊喜的是,这座城市既保留了小城的闲适韵味,又具备完善的都市功能,没有大城市的拥挤喧嚣,却有着更宜居的生活品质。

作为北方人,银川的美食也瞬间俘获了她的胃。“红柳枝羊肉串的醇香、小炒黄牛肉的鲜嫩、烤羊蹄的劲道,每样都让人回味无穷。”说起夜市里的烤面筋、牛奶鸡蛋醪糟,她依然津津乐道。更让她欣喜的是,这座移民城市汇聚了天南地北的风味,既能吃到熟悉的北方味道,又能尝到南方特色。

生活节奏是朱玉会看重的另一大优势。“这里通勤时间短,能多陪家人,邻里关系也更亲密。”朱玉会说,夏天不燥热,冬天不刺骨,傍晚在典农河边散步特别惬意。

去年二次考察时,朱玉会果断出手购房。在亲戚帮助下,她不仅选好了学区房,还提前融入了社区生活。“从申请落户到办结只用了一天,效率惊人!”更让她期待的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元宵节包汤圆、妇女节学插花、中秋文艺汇演,还有夜校的各类兴趣班,“以后终于能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了。”

如今,装修一新的房子正等待着主人入住。站在人生新起点上的朱玉会笑着说:“别人是‘一见钟情’,我是‘一日定终身'。银川用它的包容与温情,给了我们母子最好的未来。”

C 一位西安人的银川养老新生活

清晨7点的中山公园,72岁的刘丽蓉正和姐妹们打着太极。晨光中,她利落的身姿丝毫看不出已是古稀之年。“晨练完顺路去菜市场,坐公交回家刚好避开早高峰。”这样悠闲的退休生活,她已经过了7年。

2017年,为帮儿子照料孙子,刘丽蓉和老伴从西安来到银川。“当时心里直打鼓,担心医疗条件、养老环境跟不上。”回忆起初来时的顾虑,她坦言,她连绿化覆盖率都仔细考察过。这座城市的温暖很快打消了她的担忧——社区老年食堂的饭菜可口实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随叫随到,公园绿地比预想的多得多。

翻开刘丽蓉的手机相册,仿佛打开了一本多彩的老年生活图鉴: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得意之作、合唱团慰问演出的精彩瞬间、抖音账号里精心剪辑的短视频……“粉丝都说我拍的银川晚霞特别美!”她骄傲地展示着拥有上千粉丝的抖音主页。在社区“智慧助老”课堂上学会手机剪辑后,这位银发“网红”已经发布了百余条作品。

更让她暖心的是银川无处不在的适老化关怀。社区每月举办的便民服务集市,从磨刀剪到义诊应有尽有;“反诈课堂”教会老人们识别最新骗术;典农河边的步道新增了防滑扶手;就连公交站台都设置了老人专属休息区。“上次犯高血压,通过智能手环一键呼叫,医护人员10分钟就上门了。”刘丽蓉细数着这些贴心服务很是感慨。

漫步在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望着芦苇丛中掠过的白鹭,这位老西安人满眼柔情:“现在的银川,湖城相映,就像我的第二故乡。”她特意换上儿女买的新旗袍,在典农河畔拍下一组照片,发到西安的老姐妹群里,让她们也看看这一塞上明珠。

夕阳西下,刘丽蓉的剪影融入城市天际线。在她身后,海宝公园的郁金香正开得烂漫,仿佛在诉说:在这座陆续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地方,每一位老人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银发童话”。

记者 徐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