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穿透薄雾,城市骑行道上渐渐多了色彩斑斓的身影。在银川这座被湖水浸润的城市里,骑行早已超越通勤工具的定义,成为都市人拥抱自然、对话自我的生活方式。这次,我们采访了拥有十年骑行经验的资深爱好者郑宇丰,听他分享如何在飞驰的车轮间寻找健康密码。
找到适合自己的自行车
郑宇丰是位中学老师。他的骑行生活,源于十年前医院的一份体检报告。“连续三年体检都有脂肪肝,爬三层楼都喘得像风箱作响。”郑宇丰笑着回忆道,“但现在,我的体脂率常年保持在15%,学生们都亲切地叫我‘骑行侠客’。”
在郑宇丰的家中,并排停放着“三匹铁马”。第一辆是炫目的通勤平把车,每天陪伴他往返唐徕渠畔的12公里通勤路。“齿胎在融雪的砖石路上抓地稳当,还能绕道览山公园,欣赏壮丽的日出。”他描述道。第二辆则是公路车,周末时,他会沿着黄河东岸的滨河大道骑行40公里平路,专注练习踏频。最后一辆是全地形山地车,改装了27.5+的宽胎,专为挑战贺兰山滚钟口到拜寺口的15公里砂石路而准备,这段路海拔爬升600米,是他锻炼股四头肌的天然健身房。
小贴士
“选择什么样的自行车,关键在于自己的需求。”郑宇丰建议新手从体验不同车型开始,不要被专业术语所迷惑。“车是腿的延伸。自行车的选择,以骑行舒适为宜。”他强调,一定要先租车试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独特的健康骑行法则
在郑宇丰的装备架上,一件特殊的骑行服格外引人注目,其后背整片银灰色反光条在沙尘天气中能提供高达200米的能见度。他笑称:“咱们西北城市的春天有三件宝:头巾、防风镜、保温壶。”他展示着定制面罩上的呼吸阀,自豪地说:“这双层滤网能阻挡80%的沙尘,同时保证换气顺畅。”
面对银川春季多风的天气,郑宇丰有一套独特的健康骑行法则。他建议保持身体前倾15度进行抗风训练,将迎面风阻力转化为锻炼核心肌群的契机。在有坡度的路面上,他推荐采用“2~5”档位组合爬坡,既能维持90rpm的标准踏频,又能有效调动臀大肌群。
“骑行过程中,补水节奏至关重要。”郑宇丰提醒,在西北干燥的气候下,脱水速度比南方快1.5倍,因此每骑行15公里应补充150ml含电解质的温水。
小贴士
出发前,热身同样不可或缺。郑老师推荐进行5分钟的“车轮转体”热身,即单手握把、侧身拉伸背阔肌。骑行途中,他建议穿插间歇冲刺训练,30秒全力蹬踏后接1分钟慢骑,这样的练习比健身房器械更能锻炼爆发力。
享受城市骑行的魅力
郑宇丰的码表里存着三条“黄金燃脂路线”。首当其冲的是阅海环湖路,这条路线巧妙地利用了湖陆风制造的自然阻力,让骑行者在享受湖光山色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强化心肺功能。郑宇丰建议,在这条路上骑行时,应将平均心率控制在140次/分钟,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在这里,每一次蹬踏都仿佛在与大自然对话,让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他说道。
若想要锻炼肌肉耐力,镇北堡西部影城到苏峪口的连续缓坡则是不二之选。这条路线采用坐姿与站姿交替骑行法,能够让骑行者在不断变换的坡度中挑战自我,感受肌肉在每一次蹬踏中的力量爆发与持久耐力。
“别小看城市的自行车道设计。”郑宇丰还特别提到了城市自行车道的设计之妙。他说,凤凰碑附近的骑行道通过高低起伏的路面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自然地调节骑行姿势,对于矫正驼背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贴士
去年,郑宇丰还创新性地开发了特别的骑法——在匀速骑行中配合深呼吸做上肢舒展,这样的骑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快在骑行圈里走红。
每滴汗都计入健康档案
翻开郑宇丰的骑行日志,2019年那次环青海湖的艰难骑行中,关于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康复记录密密麻麻。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骑行中自我防护的重要性,他常说:“我们骑行的时候,不仅要享受风景,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为此,他结合自己的经验,精心总结了一份实用的骑行防护指南。在银川多坡的地形中,他建议调整座垫角度,前鼻应下调3度,以减少长时间骑行对身体的压迫。遇到砂石路段,他传授了“虚握法”握把技巧,留出两指空隙以有效缓冲路面震动。在沙尘天气下,他推荐使用“三阶呼吸法”来保护肺部,即鼻腔吸气2秒、屏息1秒、口吐气3秒,以减少沙尘对呼吸道的刺激。
小贴士
“有人喜欢夜间骑行,更要注意安全问题。”他建议在车架贴上逆向反光条,利用对向车灯形成二次警示,提高骑行者的可见度。此外,他还演示了“骆驼式放松术”,停车后,单腿跪地,将重心后移拉伸股直肌,“这一招相比普通的压腿方式,放松效果更为显著。”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