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经常说,‘我的书法是体育老师教的’。”在3月23日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书法大会》节目里,西夏区华西希望中学副校长汪建邦此话一出,引发台下阵阵笑声。
然而,当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后,方知这位体育教师的书法跨界之路并不简单。这背后,是他20余年笔耕不辍的坚守,更承载着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A 体育生得了书法奖
“小时候物资匮乏,信息也不发达,但那时我就知道,写字好的人会受人尊敬。”“80后”的汪建邦出生在银川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爷爷和二叔都是书法爱好者,春节时书写的对联便是他们的“年度个人作品展”。记得8岁那年,汪建邦的爷爷与多年未见的亲人团聚归来,特意带回了侄儿书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并郑重地将之悬挂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三十多年过去了,纵使时光流转,这幅作品依然保存完好。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时期父母虽极少过问他的学业,但因字写得不好而挨训的经历却有很多次,让他深刻意识到书写的重要性。
16岁那年,汪建邦凭借体育特长考入宁夏体校,成为乒乓球专业的学生。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语文老师詹国义。詹老师在书法领域颇有造诣,常与学生分享书法技巧和心得。得益于幼时对书写的重视,汪建邦的字迹在一众体育生中格外突出。詹老师便推荐他参加学校书法比赛,汪建邦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一等奖,奖品是一支派克钢笔。
“这次比赛获奖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从那以后,我便真正开始钻研书法。”汪建邦回忆道。当时学校毗邻新华书店,他一有空就去书店研读、选购字帖。课余时间,他还常与詹老师切磋技艺。随着书法水平日益精进,汪建邦愈发体会到写得一手好字带来的“红利”:班级黑板报的书写任务总会落到他身上,同学之间传递书信时也常有人找他帮忙。
B 体育老师“补课”忙
2001年汪建邦毕业,他先后在兴庆区、西夏区的农村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由于体育课多安排在下午,他便利用上午的空闲时间练习书法。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仍觉得自己的技法不够专业,于是在2002年报读了宁夏书画函授专修学院,在周末修习书法课程。尽管日程变得忙碌,他却乐在其中——在这里,他得以结识众多的区内知名书法家,并系统学习了专业的书法技法。
互联网兴起后,汪建邦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新的学习天地。当时,中国书法网设有一个本地交流论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们常在论坛上分享作品,书法名家还会对作品进行专业点评。汪建邦积极参与,多次上传自己的书法作品。书法家们的细致点评让他获益匪浅,此后他更鼓起勇气携带作品登门请教,得到了细致的指导。
为了提升书法水平,汪建邦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多年来,他从未缺席任何一场书画展览,总是逐幅细品佳作;他还会仔细阅读报刊的书画版面,将优秀作品剪下并分门别类珍藏成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他被自治区文联推选至北京参加文艺骨干培训班;2014年,又入选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行草)”。此后,他相继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宁夏书法家协会,并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宁夏第七届书法篆刻临摹作品展三等奖、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30余项荣誉纷至沓来。凭借斐然成绩,汪建邦成为首位登上《中国书法大会》舞台的宁夏书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
C 让书法融入校园日常
“专业书法家通常专攻一种字体,而我之所以学习多种字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教学工作。”在《中国书法大会》舞台上,汪建邦以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六种字体书写“大好山河”,每种字体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005年,汪建邦调入西夏区镇北堡镇的华西希望中学。这所学校有着浓厚的书法氛围,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书法爱好者。次年,身为体育教师的他担任班主任,将自己书写的名言警句悬挂于教室,激发了学生们对书法的兴趣,不少学生主动向他请教笔法。在汪建邦看来,体育与书法有着内在共通性,两者讲究节奏韵律,也都需要遵循各自的规则体系。
2012年,汪建邦在学校创立书法社团。截至目前,他已累计指导600余名学生学习书法。“我校开设了20余门校本课程,七八年级学生每年可选择一门在周三下午修习。我的书法课最受欢迎,每期学员达40余人,且半数以上学生会在次年继续选修。这些年,我的学生在各级书法赛事中斩获了不少奖项。”谈及教学成果,汪建邦难掩自豪。更令他欣慰的是,许多学生将书法发展为终身爱好。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书法教学注入新活力。“过去我在讲台上书写时,学生们只能围成一圈拥挤观看。如今借助课程直播设备,我的书写过程能实时同步展示,还能抓拍学生的练习画面,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汪建邦介绍道。
在教学实践中,汪建邦不断探索“减法艺术”:不再要求学生通篇临帖,而是引导他们在纸杯、方盒、便签上挥毫。寥寥数笔便赋予平凡物品新的艺术生命,这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之美,极大激发了创作热情。其中最受师生和家长赞誉的创新举措,是他自2023年起面向全校征集校名题词,每周甄选一幅优秀作品陈列于校门口,为学生打造了充满仪式感的展示平台。
“今后,我将继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更多孩子爱上书法,在笔墨间增强文化自信。”汪建邦对今后的书法教育工作充满信心。
记者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