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王岩森和他的文学研究世界(上) 2025年03月31日  李尚

王岩森个人简介:

宁夏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银川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自治区“塞上名师”、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宁夏大学首届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近日,文学评论家王岩森教授从教治学三十九年分享会在银川举行。数十年来,王岩森在学术和教学上,耕耘不辍,致力于宁夏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期“文艺人”,让我们走近王岩森的学术人生,了解一位文学评论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丰富经历与发现,以及动人的文学与人生故事。

A 将杂文作为研究对象

Q:您198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杂文研究,这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研究领域,当初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

王岩森:大学时期,我特别喜欢古代文学,主要兴趣在楚辞和宋词。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受时代潮流和前辈学人的影响,特别看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既适合自己又能对社会有贡献的研究方向。在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风靡一时,它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及时反映了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是最能体现社会担当的文学形式。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大家的社会参与意识再次被激活。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杂文的繁荣。当时,杂文作品很多,而且优秀的作品也很多,但真正将杂文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却很少。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自己可能会有所作为的领域。

Q:在开始阶段,您是如何进行杂文研究的?

王岩森:人们在谈到杂文时,总会谈及鲁迅,他对杂文的影响很大,很多人因为喜欢鲁迅而喜欢杂文。我开始着手进行杂文研究是在1994年,当时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杂文的论文,题目叫作《沉寂后的再度繁荣》,这篇论文对1992年南方谈话以来有代表性的优秀杂文作品进行了梳理。文章发表后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因为研究杂文的人少,而我的研究又相对全面客观,没有遗漏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从那以后,我便将学术兴趣转向杂文研究。从1994年到2002年,这几年的时间里,我每年都会写一篇关于杂文创作整体情况的综述性文章。这些文章在描述评价年度杂文创作整体情况的同时,还对其中的重点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诠释。文章发得多了,我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一些重要杂文作家和作品也因为我的介绍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B 文献收集整理的苦与乐

Q:您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王岩森:2011年,我获批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杂文编年史。我研究杂文最初的切入点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杂文,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了很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写杂文的作者。这些作者的作品不仅形式丰富多样,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很高的思想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我决定往前追溯,厘清当代杂文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找到当代杂文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演进的线索和规律。最初申报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打算写25万字。最终完成这个项目时,我已经写了350多万字。由于研究范围太广,涉及的文献资料太多,项目几次延期直到2018年才正式结项。做文献收集、整理非常辛苦,但乐趣也是很大的,就是当你发现了一个被文学史遗漏了的杂文作者,一篇被研究者忽略了的杂文作品时,如同捡了一个大“漏”,其快乐是难以言状的。

C 还原作品创作的真实情景

Q:中国当代杂文编年史这个项目如此庞杂,能否分享一下您在这个项目研究中的心得?

王岩森:在这个项目中,我采用了编年史的方法,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杂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在研究过程中,我不仅关注杂文作品本身,还关注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发表后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对于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我认为这些都是理解杂文、评价杂文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不仅阅读了大批相关的刊物、报纸,还阅读了不少作者日记、书信和发言记录等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还原杂文创作的真实情景,逼近、还原、呈现历史的原貌与真相。所以,后来呈现出来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杂文史,也是一部思想史、一部社会史。从传统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它可能会显得有点“四不像”,就是不太符合常规分类、写法,书中的资料可能显得有些芜杂,这除了我的眼界、能力使然外,也恰恰是我喜欢和追求的。因为杂文本身就很难被归类,它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是复杂和多元的。而且,往大了说,一定程度上,历史本身就是如此的复杂甚至芜杂。

D 独一无二的张贤亮

Q:您在完成《中国当代杂文编年史》后,为何将研究重心转向张贤亮文学年谱?

王岩森:2019年,我的学生王琳琳要出版一本有关张贤亮作品影视剧改编的书,让我帮她写个序。我多年做编年史习惯了,谈一个问题总是想把线索梳理清楚,于是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缺少一个对张贤亮整个生平、创作历程等进行系统梳理的东西,比如年谱、研究资料集等。2020年,我申报了一个项目,就是去年结项、出版的《张贤亮文学年谱(1936-2014)》,以及两个“副产品”:《张贤亮文学年谱(1936~2014)》和《张贤亮文学评论集》。这三本书,算是为张贤亮研究积累提供了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文献资料。张贤亮不仅是一个被低估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未被充分了解的思想者,他的经历在同时代的中国作家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我想有了这样一套书特别是文学年谱,可以为读者了解张贤亮的特殊成就和经历提供一些基本资料。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