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仍有人愿意将时光沉淀在指尖,用双手的温度唤醒传统工艺的灵魂。市民张媛便是这样一位手作人,她深耕掐丝珐琅工艺,精研手鞠球制作,同时擅长刺绣技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现代审美重构传统工艺,将掐丝珐琅与岩画艺术结合,设计出独具韵味的文创作品——掐丝珐琅岩画杯垫、手鞠球发簪等,让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美学在她的作品中,一次次碰撞与流动。
A
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一门源自元代的传统工艺。它以铜丝掐出纹样,再填入五彩釉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出宝石般的光泽。在张媛的手中,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在我运用的这个技法与传统掐丝珐琅基本相同,虽然没有经过高温处理,但是丝毫不减其艺术表现力。”张媛介绍道。
走进张媛的手作工作室,仿佛踏入东方美学殿堂。她创作的一枚敦煌藻井杯垫上,敦煌壁画中的图形如莲花般盛开,一枚掐丝珐琅海水波纹杯垫上,海浪波纹规律起伏,三种蓝色过渡自然如晨雾渐散,宛如一件艺术品。
但谁能想到,两年前,张媛还是一个天天埋头苦干的平面设计师。如今作为“天琉手作”品牌主理人,她将掐丝珐琅工艺转化为精美的文创产品。谈及转变,张媛笑言:“辞职后重拾童年爱好,没想到在铜丝与釉料的世界里,我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B
文创设计融入宁夏地域元素
受家庭氛围熏陶,张媛自幼与手工艺结缘。童年记忆里,姥姥如同变魔术般,总能为她的布娃娃缝制出款式新颖的衣服。这份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她继承了家族的艺术基因。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书包里总是装着一个本子,喜欢不停地画,有时候会用画笔把脑海中的图案描绘出来。
大学的时候,张媛选择学习工业设计专业。“我就是在那时候,喜欢上掐丝珐琅的。”张媛回忆道,偶然一次,她发现学校里有老师在讲掐丝珐琅,她太喜欢了,但没办法选修,就自己默默开始找相关资料,并且一点点买来材料去反复揣摩学习。“一开始并不顺利,掐丝最考验耐心,0.3毫米的铜丝要在指尖弯曲、拼接,稍有不慎就会断裂。”她笑着说,正是这种精细,才让她后来的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经过几年的技法沉淀,张媛开始尝试将自己的灵感融入掐丝珐琅的设计中。她将宁夏地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创作,推出的文创产品一炮而红。她设计并制作的掐丝珐琅岩画杯垫,灵感源自贺兰山岩画,粗犷的线条与细腻的珐琅釉彩形成鲜明对比,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野性,又赋予其现代的精致感。而喜字掐丝珐琅茶盘,则融入了中国传统婚庆文化的吉祥寓意,金丝勾勒的喜字在木质托盘的衬托下熠熠生辉,既适合日常使用,又可作为收藏品珍藏。如今,她的作品不仅入驻宁夏博物馆文创专区进行售卖,更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喜爱。
C
手鞠球也可以时尚与多元
除了掐丝珐琅,张媛更是一位手鞠球匠人。据张媛介绍,手鞠球起源于唐代的蹴鞠。它以丝线缠绕出复杂的几何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极其精妙。“手鞠球的魅力在于它的立体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图案都是完美的,缠绕时线的张力必须均匀,否则球体就会变形。”她轻轻转动一枚未完成的手鞠球说。
张媛的手鞠球作品,色彩明丽,纹样繁复,既有传统的分割样式,也有创新的现代抽象图案。最令人惊艳的是,她会将手鞠球与很多有趣设计结合起来,让它们的表达更为时尚与多元。比如一款捕梦网手鞠球,让手鞠球也有了梦幻感,手鞠球耳环上会被她绣上宁夏岩羊的图案,非常特别,她还会将手鞠球与发簪结合起来,做成手鞠球发簪。
今年春天,张媛做了很多款绿色的手鞠球,小巧的、绿莹莹的球体固定在木质簪杆上,她将头发盘起插上发簪,既古典又灵动,仿佛把春天和千年的东方美学,一起戴在了发间。
D
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张媛对于自己掌握的技艺并不满足,她不断尝试将传统工艺与一些现代设计结合,探索更多可能性。
在掐丝珐琅岩画系列杯垫上,她融入了手鞠球的几何元素,让原始图腾与现代设计奇妙共生。她还会把石头与刺绣结合在一起,做成一枚枚古典的石头刺绣戒指,她设计并制作的莲花纹刺绣胸针,让敦煌壁画中的美学图形成为日常生活里美学饰品的。
“传统工艺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走进生活。”张媛说,她希望通过设计,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些古老技艺的美。在张媛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半成品——正在掐丝的茶盘、缠绕到一半的手鞠球、等待烧制的珐琅饰品……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她的思考与尝试。
“未来,我想设计更多日常可用的饰品,比如珐琅耳环、手鞠球项链,甚至尝试将这两种工艺应用到家居设计中。”张媛眼中闪烁着光芒。她觉得,传统是根,创新是枝叶,只有不断生长,才能让这些工艺真正活下来。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