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城郊的湿地深处,每当晨雾初散,成片的芦苇荡便化作“天然剧场”——细长的叶片摩挲出沙沙的伴奏,间或迸出一串清亮的鸟鸣。这声音的主人中,就有被观鸟者称作“芦苇隐士”的芦鹀。作为湿地生态链中的关键物种,这些身披大地色羽毛的小家伙,用翅膀为银川生态环境投出了“信任票”。
苇丛里的“建筑师”
银川,湿地芦苇深处,一片片苇叶随风摇曳,沙沙声中夹杂着几声短促的鸟鸣。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架着望远镜观察,记录下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芦鹀是典型的湿地候鸟,它们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既需要成片的芦苇丛隐蔽巢穴,又依赖浅滩里的昆虫和草籽填饱肚子。”李志军一边轻轻调整着相机参数一边说,“你看它们啄食的动作,像不像在弹钢琴?喙尖快速点地,节奏感十足。”
这种体长不过15厘米的小鸟,每年春季从东南亚跨越数千公里来到银川。“雌鸟筑巢时堪称‘建筑大师’。”李志军翻开观察笔记,指着一段手绘插图解释道,“它们会用芦苇叶纵向编织巢壁,横向穿插草茎加固,最后用蜘蛛丝当‘胶水’黏合缝隙。这种结构既防雨水渗透,又能随芦苇摆动抵消大风冲击。”李志军说。
湿地健康的晴雨表
四月的银川,湿地中的芦鹀进入繁殖高峰。雄鸟会挑选高出芦苇丛的枝头,进行独特的飞行展示:它们以波浪形轨迹短距离飞行,翅膀高频振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尾羽展开如扇,露出醒目的白色羽缘。“这种飞行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向雌鸟证明自己的体能。”李志军介绍说,一般雄鸟的飞行高度、时长与求偶成功率直接相关,“有些很强壮的个体,能在7分钟内持续展示23次飞行,其间还要驱赶其他竞争者”。
“芦鹀就像湿地健康的晴雨表。它们选择银川,说明这里的水质、食物链和隐蔽条件达到了较高标准。”他建议游客观鸟时保持30米以上距离,“这些小家伙警惕性很高,如果发现巢区被频繁打扰,可能会放弃辛苦搭建的家园。”
夕阳西下,芦苇荡镀上金边,成群的芦鹀掠过水面,翅尖在水面点出细密涟漪。李志军笑着说:“听到它们求偶期的鸣唱了吗?短促却婉转,这是着急要成家养育下一代啦!”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