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当精油成为生活解药 一位芳疗师的植物治愈之旅 2025年04月04日  王敏

当都市人忙着用药物对抗失眠、用屏幕填补空虚时,芳疗师阚珮在玻璃滴管里找到了更温柔的答案。她发现,封存在植物中的精油,既能调成口红抹在唇间,也能化作幽香落在肩头。这些会呼吸的液体告诉她,治愈,或许就始于一缕让人回想起童年的香气。

01

从茶树精油开始的新世界‌

阚珮是上海人,多年来一直在银川生活,2019年她第一次接触到精油,没想到这会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闻到茶树精油独特的草木香气,清冽中带着一丝药草香,整个人仿佛被拉进一片静谧的森林。

“当时只觉得香味令人沉浸,后来发现茶树精油还能治口腔溃疡。”她笑着回忆说,当时丈夫熬夜后嘴里长泡,她试着用棉签蘸上茶树精油涂抹,没想到两天后溃疡消失了。这让她对精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植物里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2020年,阚珮开始系统学习芳疗知识。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她发现这个领域远比想象中更加辽阔:植物在地球上生长了35亿年,而人类学会萃取其中精华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就像打开了一本活的百科全书,每一滴精油都是植物用生命写成的答案。”她常常对着满柜子的精油瓶感慨。从消炎杀菌的尤加利,到安抚情绪的薰衣草,再到提神醒脑的薄荷,每一种植物都在用气味诉说自己的故事。

02

用手作体验芳疗的温度 ‌

如果说学习理论是打开认知的大门,那么动手制作精油手作,则让阚珮真正触摸到了芳疗的温度。她尝试制作精油口红:称量蜂蜡时电子秤要精确到0.1克,调配色粉时得像画家调色般耐心,最后滴入橙花或天竺葵精油封存香气。“看着这些原料在自己手里变成独一无二的口红,就像见证魔法诞生。”阚珮举起一支玫瑰色口红对着阳光说,“这里面有精油的能量,也有制作者当下的心意。”

如今她的工作室摆满各种手作:刻着松木纹理的香皂、嵌着干花的香薰蜡烛、用檀香精油浸润的随身香牌……最让她着迷的是制作过程中的“心流体验”:“称量、搅拌、塑形的时候,那些烦心事自然就被过滤掉了。”阚珮说,有一次朋友带着工作焦虑来找她,两人边做香膏边聊天,等柑橘调的香气弥漫开来的时候,朋友忽然说:“好像那些压力跟着精油一起蒸发了。”

03

气味纽带打破人际隔阂

在阚珮看来,精油不仅是私人疗愈工具,更是打破人际隔阂的“气味语言”。

她讲起某个工作日的下午,同事因家事情绪低落,她默默地在同事手心中滴了几滴野菊精油。“她闻到后眼泪瞬间就下来了,说想起小时候外婆家后院的白野菊。”这种跨越语言的共鸣让阚珮震撼,“气味像把钥匙,能打开心里锁着的房间。”

这种连接在家庭中更显珍贵。“现代人连和父母拥抱都别扭,更别说肢体接触了。”成为芳疗师后,阚珮每周会给家人做全身按摩。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给丈夫做足部抚触:“他脚底全是茧,我当时鼻子一酸。”温热的甜杏仁油混合着雪松精油,随着她的指尖在皮肤上晕开,“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爱情不只是心动,更是心疼。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芳香疗愈,及时缓解家人身体的疲惫和不适。”

04

从闻到用的生活哲学‌

如今的阚珮依然保持着学习者的姿态,定期参加国际芳疗课程。她发现精油的应用远比想象中丰富:用尤加利缓解鼻炎,为熬夜族调配“养肝三剑客”(柠檬+元气+迷迭香),在瑜伽课上用杜松精油配合拉伸动作。“在植物力量的辅助下,身体真的像是打开了阀门。”她形容自己在参加芳香瑜伽课后,整个后背像被注入温热的泉水。

对于想尝试精油的新手,阚珮的建议简单却充满诗意:“选个能让你想起某个美好场景的香气。”她说,比如柑橘调爱好者可以用甜橙精油DIY空气喷雾,或许会回想起剥橘子皮的美好记忆;职场人则可以在电脑旁放瓶薄荷精油,困倦时嗅闻就像“给大脑泼了杯冰水”。她常对学员说:“不用追求复杂配方,生活里的治愈,往往就藏在你闻到某款精油时,心头轻轻‘啊’了一下的那个瞬间。”

在这个充斥着电子屏的时代,阚珮和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回归最原始的治愈方式——借一缕草木香气,触摸三十五亿年的生命智慧,在调香、按摩、深呼吸的日常仪式里,重拾对生活的温柔耐心。正如一句话所说:“让植物说话,让时间开花。”这就是她爱上精油的最好的理由。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