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还未完全驱散湖面的薄雾,银川,湿地边已有一双双热切而细心的目光。爱好自然者、年轻朋友、银发夫妇……这些不同的人此刻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观鸟人。他们熟知鸬鹚何时会跃出水面捕鱼,了解白骨顶鸡越冬需要多深的水域……在细心的观察中、快门的轻按中,一个个关于飞翔的故事正在书写。
A
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
清晨6点的北塔湖边还有点冷,观鸟人“红梅报春”裹紧羽绒服守候在湖边。她太熟悉这些鸬鹚的习性了:“它们眼睛表面有层瞬膜,扎进水里也能看清鱼群,喉囊弹性特别好,半斤重的鱼能直接吞。”说话间,镜头里那只灰褐色大鸟突然扎入水中,再浮起时喙间已叼着挣扎的鲤鱼。只见它仰头调整了几次角度,竟真把比脖子还粗的鱼吞了下去。“这些机灵鬼会耍调虎离山计呢!”她笑着回忆那次被“欺骗”的经历,鸬鹚假装游向湖心,乘人不备又折返到觅食点。
十二年间,红梅报春的拍鸟设备从12倍变焦的卡片机升级到24-600mm的专业相机,她自己记录下的鸟种也从十多种增加到三十余种。“以前冬天北塔湖面结冰就看不见水鸟了,现在白骨顶鸡、斑嘴鸭都留下过冬了。”她轻轻擦拭着镜头,说起今年在后湖观察到的14只白骨顶鸡时,语气里带着欣慰:“它们能熬过寒冬,说明生态环境确实变好了。”
B
拍鸟更要爱鸟
在黄河湿地永宁段,观鸟人“老马识途”正在调试伪装帐篷的迷彩布。这位2018年开始拍鸟的生态摄影师,装备箱里永远备着迷彩服、长焦镜头和静音快门相机。“拍鸟更要爱鸟,得让它们察觉不到你的存在。”他分享着经验:晴天要顺光拍摄才能呈现羽毛细节,阴天则需提高感光度;遇到筑巢期的鸟类,至少要保持200米距离。
他的相机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画面:白琵鹭用铲子般的喙在浅水区觅食,小天鹅教幼鸟梳理羽毛,最近还拍到了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个月目睹的两只白骨顶鸡争夺配偶。“它们用蹼足在水面扑打,溅起的水花有半米高,足足较量了二十多分钟。”说起不久前,有人用无人机拍鸟,惊飞了卷羽鹈鹕一家三口的事,“老马识途”很是气愤。“专业设备不只是为了画质,更是为了践行‘零干扰’拍摄原则。”他解释说,比如使用600mm以上长焦镜头可避免惊扰鸟类,每秒24张的高速连拍能完整记录白琵鹭0.3秒的捕食瞬间,而伪装帐篷的使用,能让拍摄者在不惊扰鸟儿的情况下,拍摄到它们在自然生存环境中的珍贵画面。“希望大家都能科学观鸟,不要只图一时高兴,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则,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C
爱鸟夫妇的自然课堂
62岁的张天兵和妻子的周末总是在湿地度过。两人背着相机、望远镜和装满温水的水壶,能在芦苇荡里待上一整天。“看那只凤头辟鸟虒鸟!”妻子突然拉住他,望远镜里,顶着栗色羽冠的小家伙正在搭建浮巢,“它们用芦苇编织窝,水位上涨就拖着巢移动,简直是水上建筑师。”这些发现让他们高兴不已,哪怕为此踩进泥潭丢了鞋。
七年观鸟时光,夫妻俩的手机相册成了鸟类图鉴:认得清红嘴鸥与棕头鸥的喙色差异,数得准斑嘴鸭每天要进食四十多次。张天兵说,现在观鸟就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妻子也越来越喜欢观鸟,总是拿着望远镜寻找鸟的踪迹,要是两人一起拍到了第一次见到的鸟,就会非常兴奋,很有成就感。每天两人都会更新朋友圈,发一些拍到的鸟儿的照片,在这个过程中,也了解到很多和鸟儿有关的知识,比如哪些鸟儿喜欢搭建“大别墅”,哪些鸟儿是“吃货”从来不挑食,哪些鸟儿家族观念强,经常成群结队出现……这些关于鸟儿的趣事,让他们越来越喜欢观鸟了,也愿意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分享和鸟儿有关的知识,而这也是很多观鸟人同样的感受。“以前觉得城市里只有麻雀、鸽子,现在走在路上都能注意到树莺在枝头跳跃——只要你愿意静下心、让生活的步子慢下来。”
记者手记
暮色渐浓时,这些追鸟人陆续收起观鸟设备。他们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鸬鹚依旧会在北塔湖上演捕鱼绝技,白骨顶鸡继续在黄河湿地演绎生命轮回。而他们要做的,不过是继续做个安静的观察者,在镜头与自然之间,守护这份关于飞翔的默契。当越来越多的银川人开始留意头顶振翅的声响,这座城市便在与鸟儿的对话中,找到了生态最美的和声。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