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浪花里的坚持:身心最佳的治愈 2025年04月09日  李尚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与自由的天地,让身心得以放松,成为了现代人追求的健康运动方式。其中,游泳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很多健身爱好者的目光。本期,资深游泳爱好者林旭文分享了他与游泳相伴20年的故事,让我们跟随林旭文的视角,潜入湛蓝水域,解锁健康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规律的划水声是最好的治愈

“我上学那会儿,最胖的时候有98公斤。”林旭文回忆道,18岁刚上大学那年,一场军训让他意识到肥胖对身心的影响,终于下定决心要减肥。在众多运动中,他选择了踏入泳池,却没想到这次浅浅的试水,竟成了人生的转折点。

“水是公平的教练,它对每个细胞都温柔施压。”林旭文用三年时间减重30公斤,体脂率从32%降至18%。他解释道:“水的阻力是空气的800倍,30分钟的蛙泳相当于陆地1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还不会损伤关节。”数据显示,游泳每小时消耗500~700千卡热量,且能同步锻炼全身85%以上的肌肉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水的浮力可减少椎间盘压力。

林旭文特别强调游泳对心理的调节作用:“潜入水中的瞬间,心跳声被水波过滤,世界只剩下规律的划水声,这是最好的治愈。”

常年游泳的林旭文很少感冒,他将这归功于游泳对免疫系统的激活:“水温通常低于体温,这种温和的冷刺激能增强血管弹性,提高白细胞活性。”

避开误区才能游出健康

游泳20年,林旭文的专业程度不亚于一名游泳教练,他也时常为学游泳的朋友提供指导。他发现很多人对于游泳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以为游得越久越好,但过度运动会导致横纹肌溶解;有人空腹游泳引发低血糖,增加了溺水的风险……”他总结了四个关键守则,首先要注意时间与强度的平衡。普通人每次游泳控制在45~60分钟,超过90分钟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氯敏感人群可能出现皮疹。他建议采用间歇训练法,游3分钟快泳接1分钟慢游,燃脂效率提升20%。

其次,要选择适合的泳姿。“颈椎病患者慎用自由泳,腰椎不适者避免蝶泳。”林旭文演示标准姿势:蛙泳需保持头部自然起伏而非始终昂头,否则易引发颈椎反弓;自由泳转肩时配合呼吸能预防“游泳肩”。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他特别提醒,“千万别信‘游泳减肥不用控饮食’的话,我见过有的人游完狂吃烧烤,结果越游越胖。”

游泳前的准备和游泳后的恢复同样重要

游泳前的准备和游泳后的恢复同样重要。林旭文对此有着自己的一套心得。“泳前热身绝对不能少,它能帮助你的身体快速进入状态,减少受伤风险。”林旭文通常会做一些拉伸和关节活动,如颈部旋转、肩部环绕、腿部踢动等,让身体各部位充分预热。

游泳后的恢复活动也同样关键。林旭文说:“游完泳,我会做一些放松练习,比如慢走几圈,做做拉伸,帮助肌肉放松,减少酸痛。有时候,我还会用热水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除了身体上的恢复,补充水分和营养也很重要。游泳会消耗大量体力和水分,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关重要。林旭文建议:“游完泳后,可以喝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椰子水,帮助身体快速恢复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同时,也可以适量补充一些蛋白质食物,如鸡蛋、牛奶等,有助于肌肉修复和增长。”

此外,林旭文还特别提醒要注意保护眼睛和耳朵。“泳池中的水可能含有氯和其他化学物质,容易对眼睛和耳朵造成刺激。因此,游泳时最好佩戴泳镜和耳塞,减少刺激和感染的风险。”

游泳前,一定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有多年游泳经历的人,对安全会格外注重。“有句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所以安全一定不能忽视。”林旭文说,在游泳前,一定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室内泳池重点查看救生员配置和急救设备,氯浓度需保持在1.0~3.0mg/L区间;户外水域警惕“透明杀手”——看似清澈的水体可能含致病菌群,需用试纸检测PH值和微生物含量。

此外,还要注意身体的细节。“手指发皱不是单纯泡水,而是神经末梢缺血的预警;突发性呼吸急促可能是‘运动诱发哮喘’前兆。”林旭文教大家做“30秒自检”:憋气捏住鼻子鼓气,若耳膜无震动感应立即停止游泳。

学习游泳,还要学习一些应急技能,他演示了“仰漂自救法”,深吸气后身体呈“大”字展开,利用肺部浮力维持呼吸,比狗刨式省力80%。

林旭文认为,游泳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解的智慧。“有句话说,‘水是最好的药’,当我们以科学为桨,以敬畏为舟,这片蓝色世界馈赠的,将是超越想象的生命能量。”

小贴士

●泳后必刷牙:泳池水含消毒剂,游泳后刷牙,保护口腔。

●选对泳衣:选专业泳衣,舒适、速干、包裹性好,提升游泳体验。

●游泳后多喝水、排尿,降低感染风险。

●新手勿急:初学者别在意速度,先掌握动作。

●从蛙泳开始:蛙泳易上手,适合初学者建立信心。

●规范动作:动作规范,能提升效果,避免受伤。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充分激活关节,避免受伤。

●游泳过程中耗能比较大,建议游泳前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鸡蛋、肉类、豆制品和一些低糖类食品,可以防止低血糖,但不要吃得过撑,七分饱即可。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