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60后”女画家马瑜 好玩了才有趣有趣了才耐看 2025年04月14日  冯元春

接触艺术家马瑜的画作,是在近期银川美术馆举办的“触·境(回顾与展望)——宁夏油画十一人联展”上,展览会聚了宁夏本土十一位“50后”“60后”油画艺术家,马瑜是这次展览参展的唯一女性画家。

她运用简单的色块和材料的结合,使每一幅作品灵动地呈现出来,看似秩序的线条下,每一个物品却都拥有自己的趣味,整体画风既松弛又有趣。马瑜说,展览上呈现的是她创作的《中国餐》系列,这是她绘画创作中重要的转折点,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画风和艺术语言,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说:“对创作而言,我不太想重复,对画画而言,好玩了才有趣。”

01

沧桑感的事物

会让人心动

“60后”的马瑜,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来一直在学校任教,从事高中美术鉴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退休后,马瑜喜欢远离人群的生活,因为无序是她不喜欢的状态,所以,她喜欢独行,因为那能保持属于自己的节奏。两三天前,记者和马瑜约在家中采访,感受到她退休后的那种属于自己的心灵自在,有自己的画室可以创作,闲来下厨,想要静心就去喝杯茶。坐进她家中古朴的茶室,就仿若进入了她的画里,满目都是时光的痕迹。

谈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马瑜坦言,自己一直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商代青铜、战国锦画、汉代雕塑、服饰、器皿纹样等等。所以,她一直很强调历史、美学与绘画的关系,“我年轻时,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喜欢一遍遍强调这些。”

或许是受了这些事物的不断渗透与影响,她关注事物的角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旅行的时候,我不会钟情大山大水,我一直喜欢那些老旧的、有时光感的东西,看到这些就能和我心里的某种东西产生契合。”马瑜说,朽木、砖块、粗陶和干果都会成功吸引她的目光。比如2003年,她创作的《经历》表现的就是几根靠在墙上的木头,不过那时,她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体系,选择的是写实的油画方向。

02

偶然一个契机

停下写实的创作

2003年至2008年,那时候,宁夏画家的风格以写实为主。马瑜坦言,那时,自己的风格也是以写实为主。但命运的齿轮,有时候会因为遇见一些人而变得不一样了。

马瑜回忆,那时候,因为作品入选,她参加了中国第三届油画展,“那是一次规格比较高的展览,我第一次进中国美术馆,转着看画,遇见了一位超写实主义画家,他问这画谁画的,我说是我”。马瑜说,当时,他提出了一点小建议,认为她不该再用这种风格继续画画了,带她去看了二楼展出的潘玉良的画,并和她说,潘玉良的艺术人生映照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对话,将中国绘画的语言和西方的颜料放在一起,传达的东西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思想脉络。

或许是受了那次经历的启发,马瑜坦言,虽然当时是有些懵懂的,但她还是停下画笔,认真重新思考自己的绘画方向,停下了继续写实风格的表达,“《年轮》是我创作的最后一幅以写实风格为主的油画,那幅画到现在都没画完。”

03

创作《中国餐》

形成独特绘画体系

后来的创作阶段,马瑜似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绘画方向与语言,她坦言,不断创作《中国餐》的系列作品,是她绘画创作中的重要转折点,从那时起,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综合材料绘画体系,开始不断创作。

说起来,《中国餐》系列的灵感与创作契机,来自一些生活中的小触动。“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采风的机会比较少,我就留意身边的小事,那些小情调的确是我喜爱的。”马瑜回忆,创作的灵感还是受到当时一家餐厅的启发。

“有次去吃饭,我看见餐厅定制的餐具,太好看了,一下给了我启发。”马瑜说,那时她突然觉得,为什么画画一定要按照三角线或水平线去创作?为什么不能重叠?“第二天我就开始重构这些想法,创作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马瑜说。

后来,从马瑜创作的《中国餐》系列作品中,很多人发现,她认真严肃的外表下,居然藏着一颗非常有趣的童心。的确有趣啊,在她的画中,平凡的陶罐、杯子,被打破序列,重新组合,带着强烈的文化符号。色彩组合也透露着她独特的个人审美,在2017年创作的《中国餐4》里,绿意就像跳动的旋律,在餐桌上起舞,一点点橘色似乎透露着马瑜那天的好心情。

作品的材料也很好玩,采用了一些矿物质原料和天然蔬果的干粉,由于天然材料的介入,每一幅作品又都增添了一份自然而又神秘的气息,在这些作品里,都能感受到马瑜通过绘画创作并表达着属于东方的饮食文化,也呈现着东方餐桌的诗意审美。

04

希望绘画

是不断生长的

创作至今,马瑜的画已经被多地收藏,作品《疫》被宁夏美术馆收藏,《早春》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中国餐》被上海188艺术仓库收藏,《潮》被威海市艺术中心收藏。

而马瑜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向与语言,但创作到今天,马瑜坦言,自己的创作并不想重复,“艺术家就是要不断创新,因为好玩了才有趣,我想创作的每一张绘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她希望自己能无视年龄,一直保持着这种创作的感性与激情。

就像2006年,她创作《永恒的记忆》时的状态,“画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组写意罐,当时感觉好极了,但再也画不出来第二幅相同的画。”马瑜说。2008年,她创作了一幅《我爱奥运》的画,运用综合材料,把水泥和砖融入画中,上面拿粉笔写着“我爱奥运”,而这个灵感,就是有次无意路过一面水泥墙,看到电话号码在水泥墙上排列组合后产生的想法。2024年,在画《漫游贺兰山》时,马瑜的笔下,贺兰山用了正红色去表现,还有2021年,她创作的《贺兰山下》之一、之二,贺兰山隐隐透露着一股江南的田园气息,非常特别,葡萄园、麦垛以几何形式在山下排列,“去采风时,那个美好的画面就已经在我心中呈现了。”马瑜说,她希望将来在她的世界里,绘画是不断生长的,永远给自己和大众带来很多新鲜感,这似乎才是她想要的艺术世界。

记者 冯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