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中国强,各民族青少年团结起来才能振兴中华!”银川市金凤区第一小学的韩一小朋友,认真地在小便签上写下了在思政课上的感悟心得。
这种明心启智的感悟,在精彩纷呈的“大思政课”建设中,每天都在萌发。通过搭建非遗文化的课程阵地,创新多元共促的课程形式,开展协同并进的课程研讨,“大思政课”建设在银川演绎着别样精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共情中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01
线下文化阵地
搭建快乐思政课堂
“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阵地堡垒的打造。在各中小学的文化阵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和精彩展示,已经成为孩子们交往、交流、交融的快乐课堂。
走进金凤区第二小学红高粱文化长廊,孩子们用高粱秆、麦秆、谷物做成的艺术品,让这片文化长廊洋溢着别样的童真。由红高粱文化延展出的红色革命故事、西北农耕文化、本土非遗民俗,在文化长廊里以拼接画、编织、手工等形式精彩呈现。
前不久,银川市永宁县望远小学、银川市贺兰县暖泉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相聚于金凤区第二小学的红高粱文化长廊,开启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
几所学校的小伙伴们虽然素未谋面,但却在共同用高粱秆、秸秆、谷物作画的过程中,缔结了深厚友谊。“我奶奶家在农村,地里都种过高粱,小时候我见奶奶用高粱秆扎笤帚、做饭,我还看过《红高粱》的电影……”金凤区第四十小学的王颖同学向小伙伴们诉说了她的童年时光。
这不是属于王颖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关于红高粱的民俗文化、革命故事,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形成共鸣。大家将此行的感悟纷纷写在小便签上,留在了红高粱文化长廊。
“我感受到了红高粱文化长廊中的民族精神,这堂思政课收获真大,‘中华民族一家亲’!”“在今天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做手工的过程中,我觉得哥哥姐姐们非常和蔼可亲,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孩子们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更加坚定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各中小学,梧桐花长廊、石榴文化园等文化阵地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以多种形式呈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跨区、跨市的交流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文化阵地成了孩子们凝心铸魂、团结向上的快乐课堂。
02
线上直播连线
开启云端思政课堂
线下的交流交往交融活动有趣快乐,线上的云端思政课层出不穷。
在金凤区第三小学,云端思政课成了很多孩子费尽心思准备的精品课业。因为这些准备,会以项目化的说学展示在云端课堂上分享给区内外的小伙伴们。
金凤区第三小学校长马海虎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在线上搭建云端思政课堂,通过视频连线组织陕西、宁夏、甘肃、福建、广东五省(区)六校学生,展示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还以茶为文化符号组织省(区)内外十所学校,在云端思政课堂交流研学心得。今年,我们又组织五省(区)六校的孩子们以项目汇报的形式,交流长征故事、分享研学感悟、展示红色文化。”
宁夏花儿、敦煌壁画、大唐西市、遵义会议会址、青石嘴战斗遗址、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这些满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符号,在一场场云端思政课上,以项目汇报、研学分享、文艺表演的形式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让孩子们在说学展示、汇报分享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云端思政课的常态化开展,是马海虎校长最近深思的一个问题。如何让云端思政课进一步创新德育形式,如何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教育”……这些问题,都一一列在了马海虎校长的工作日志中。
在银川,像金凤区第三小学这样的云端思政课,已经在不少中小学开展。超越地域限制,跨越时空壁垒,云端思政课为“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了多元共促的课程形式,也让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在线上遍地开花。
03
开启头脑风暴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前不久,就如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如何加强各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一场各中小学校长的头脑风暴在金凤区教育局的会议室里展开。会上,各中小学校长分享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经验、心得。
金凤区第四小学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由教师轮流讲述民族团结故事;金凤区第六小学引导孩子们用黄河岸边的石头和树枝作画,讲述黄河岸边的人文故事;金凤区第七小学与内蒙古、海南省的联谊学校开展民族团结线上活动;金凤区第十七小学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课本剧展示;金凤区实验小学协同联谊学校师生开展了有趣的城乡一日游,让孩子们在联谊中一起玩耍学习、共同进步……
在经验交流和课程研讨中,“大思政课”的创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不少学校已经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开展红石榴成长交流计划、加强城市校际联动列入“大思政课”建设中。
金凤区教育局思政教研员王晓娟告诉记者:金凤区将在今年加强“大思政课”研讨、丰富“大思政课”场景,让“大思政课”走进校园、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场馆、走进企业,同时联动党、团、队等力量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布局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矩阵的重要抓手。
记者 陈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