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贺兰山下,普氏野马守护记 2025年04月18日  王敏 李振文 陈玲

我是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果子管理站副站长艾贺鹰。2024年底,六匹普氏野马从新疆远道而来,落户贺兰山。近年来,贺兰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年上升,普氏野马不仅逐渐适应了新家园,还在4月13日凌晨迎来了第一匹小马驹的诞生。

作为目前这些野马的监测与守护工作者,我们深知当前阶段需要给予它们精心的照料和细致的观察。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这些野马能够完全回归自然,在贺兰山的生态环境中自由繁衍,最终成为一个不依赖人类干预的野生种群。以下这些讲述,记录的就是它们在新家园中从人工照料逐步走向野化的一个重要历程。

01

从清晨开始的守望

每天清晨7点,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监控屏幕。六匹普氏野马的身影在镜头下或低头啃食野草,或悠闲踱步。去年冬天刚来时,它们对贺兰山的寒风还有些瑟缩,现在,它们的皮毛在晨光中泛着健康的光泽。

通过监控,我们观察它们的活动轨迹是否覆盖足够区域,还要检查围栏外围是否有野狗或狐狸的踪迹。

上午9点,我们开始调配饲料。普氏野马在新疆时习惯以梭梭、骆驼刺为食,但在贺兰山,我们准备了苜蓿、燕麦草、玉米和盐巴的混合饲料。开皮卡车驶向投喂点时,车轮碾过砂石的声响早已成为它们的“开饭铃”。不过最初可不是这样——那些天,饲料放下后,我们要退到20米外,它们才敢靠近;而现在,车刚停稳,就能看见野马们陆续走来。

02

它们有着自己的交流方式

普氏野马的警觉性是刻在基因里的。去年冬天,当运输笼箱的铁门第一次在贺兰山打开时,六匹野马挤作一团,在围栏边缘徘徊了整整三天,连投喂的饲料都要等我们离开半小时后才敢触碰。

转变始于细节和坚持:同样的蓝色工作服,同样的皮卡车,每天雷打不动地两次投喂。两个月后,野马们开始在我们卸饲料时就凑近嗅闻。现在的它们,甚至能分辨铁棍敲击车斗的特定节奏——那是加餐时的信号。

我们注意到,这群野马有着鲜明的社会结构。成年公马总是站在外围保护母马,年轻公马则保持着一定距离。它们之间会通过头碰头、互相梳理毛发等方式交流。

03

诞下第一匹小马驹

4月13日凌晨1时许,红外监控画面出现动人的一幕。怀孕的母马在避风处反复踱步,时而低头轻嗅地面。我们屏息盯着屏幕,看着那个湿漉漉的小生命降生。

当时天很黑,但能看到刚出生的小马驹在打颤。马妈妈在旁边温柔地陪伴着,不时发出低鸣声鼓励,还用舌头一遍遍为幼崽梳理毛发。公马则站在一旁守护。一个小时后,小马驹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天亮后,我们通过监控和望远镜继续观察。马妈妈的母爱令人动容,小马驹依偎在她身边吃奶,其他成年野马也都围在周围守护着这个新生命。

我们特意给马妈妈的饲料里添加了胡萝卜和苹果。看着小马驹蹦跳着跟随母亲的样子,我们既欣喜又谨慎——野生动物幼崽的存活向来不易,最近昼夜温差大,为了不惊扰到幼崽,我们在巡护时都会刻意放轻脚步。

04

在贺兰山下自由奔腾

有人担心,普氏野马能否适应宁夏的气候环境。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它们原本就适应在半干旱、半沙漠的环境下生存。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它们能够忍受夏季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相比之下,贺兰山下的夏季温度对它们来说已经是非常舒适的生存环境了。

在新疆,普氏野马的主要天敌是狼。而在贺兰山,目前它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其实是人类的干预。为了确保野马的安全,我们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设置围栏、加强巡逻等。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引进了三批共计18匹普氏野马,新生一匹。其中,第一批野马已经放归自然保护区,第二批和第三批野马目前正在驯化场进行适应性训练。我们计划在三个月后将它们陆续放归野外。

我们会对野马进行持续的监测,并邀请专家对种群繁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扩大种群数量。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普氏野马在贺兰山下自由奔腾,重现它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看着这群野马在贺兰山下逐渐安家,我们相信,这片土地将成为今天它们新的家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

小知识

一起了解一下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是地球上现存唯一的真正野马,拥有6000万年前的原始基因,是现代家马的祖先。它们身形矫健,四肢强劲,皮毛呈浅棕色,腹部和腿部为白色,鬃毛短而直立,是典型的草原寒带动物。

普氏野马具有极强的耐寒、耐旱能力,能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它们可以挖掘积雪寻找地下的枯草,甚至啃食灌木的枝条。在夏季,它们则主要食用各种草本植物,如针茅、冰草等。

普氏野马的繁育行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季发情交配,经过11个月的孕期,幼崽在次年的春季或初夏出生。幼崽出生后不久就能站立行走,但需要依赖母马的乳汁生活数月。在野外,普氏野马的寿命可达25~30年。

“普氏野马的繁育行为对种群数量至关重要。”艾贺鹰介绍说,由于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和栖息地破坏,普氏野马一度濒临灭绝。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繁育,其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在人工繁育环境下,研究人员会密切关注野马的繁殖行为,通过科学管理确保幼崽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 王敏 李振文 陈玲

■讲述人:艾贺鹰

■采访时间:202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