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质感很不错口碑却一般 悬疑剧的热度哪去了? 2025年04月28日  孙瑞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近期,多部重量级悬疑剧扎堆播出,剧集的质感均堪称上乘,在豆瓣等平台上的评分都还不错,比如《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以及《借命而生》等。不过,这些悬疑刑侦题材剧集的话题讨论度和播放热度却未达预期,与前两年的现象级作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漫长的季节》《狂飙》等。那么,悬疑剧的热度哪去了?又是什么原因让品质优秀的悬疑刑侦题材剧集难以成为爆款?

A

空前内卷 悬疑赛道竞争白热化

以已经完播的《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为例,从数据上来看,这四部剧集在豆瓣上的评分依次为7.0、8.0、7.4和6.2,除了《乌云之上》后期有些掉分外,整体上的评分与口碑其实都还算不错。但是,在站内热度方面,评分和口碑最好的《沙尘暴》优酷站内热度仅6500,距离破万的爆款还很遥远;紧随其后的《棋士》,在口碑和关注度方面也相当不错,但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破26000,依然没有够着28000的“必看俱乐部”门槛;由前两年的黑马剧《对手》原班底创作的《黄雀》,尽管品质出色,但是在爱奇艺站内热度也仅破8500;有“娘娘”孙俪加持的《乌云之上》开播之初评分一度破7,但是随着剧集口碑下降,爱奇艺站内热度也未破万。

质感不错、话题尚可、演技在线、开播惊艳……为什么最终成绩不如预期?首要原因在于市场达到饱和、题材同质化。悬疑刑侦题材容易出爆款,同时也是热门赛道。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至少有10部同类型题材相继播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以“爱优腾”三大平台为例,经过年初的预热之后,三大平台几乎是同期或前后脚推出《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这四部剧集,顿时让悬疑赛道的内卷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多部同题材的剧集齐齐“轰炸”,观众的注意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很容易被分散。

以上述四部剧集为例,尽管在题材上进行了细分,走了“悬疑刑侦+”的路径,《黄雀》的核心是铁路反扒,《棋士》以围棋为“药引”,《沙尘暴》解构西北小镇熟人社会,《乌云之上》则偏向于人物复杂性的打造,但是整体来看还是被框在了传统悬疑刑侦剧集的“笼子”之中,并没有实现更有看点的创新度,在故事与叙事上还有突破的空间和高度。比如《黄雀》虽然运用了较为高超的多线叙事,但线索有些庞杂,过多的人物线让观剧者压力满满,势必会导致受众群体缩小;《棋士》质感惊艳,但在开播后陷入了与《漂白》同样的“抄袭漩涡”,被观众吐槽故事架构、人物设置等均存在模仿美剧《绝命毒师》的嫌疑,后续口碑受到影响,好在其“本土化”做得不错,显示出了不错的后劲。与之相比,2024年的同类型剧集《边水往事》就给出了异域冒险的新鲜感,《新生》则给出了“剧本杀”的结构突破,因而成为当时的爆款。

除了市场饱和与题材同质化外,对“剧场品牌”的过度依赖,也是悬疑剧热度无法持续提升的一大原因。在悬疑赛道上,“爱优腾”三大平台都在打造“剧场品牌”:迷雾剧场、白夜剧场、X剧场,有品牌效应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剧集创新似乎又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让受众固化。比如优酷的白夜剧场用户向来偏好硬核罪案向的剧集,而此次推出的《沙尘暴》尽管足够硬核,但又披着厚重的文艺气质,对于用户来说,多少有些拧巴,从而导致热度和话题度无法持续上扬。此外,在宣发上,悬疑刑侦题材剧集一方面有着天然的尺度局限性,加上在宣发策略上又过于保守陈旧,还是太过强调制作水准、演员飙戏等,没能找到更为破圈的话题。

B

瓶颈待破 刻板印象效应别忽视

抛开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发展策略等瓶颈问题,剧集破圈的核心还在于要打破“刻板印象效应”,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大待解难题,不容忽视。以《黄雀》为例,主创班底是曾经呈现黑马姿态的《对手》的原班人马,但最终未能复制前作的辉煌,尽管多线叙事加强了故事结构,演技在线增强了可看度,但是将“谍战生活流”移植到反扒题材后总是有些怪怪的,容易出现认知错位,也就难以实现沉浸式观剧了。《棋士》此番以王宝强重回剧集为卖点,通过其颠覆性的演出来俘获观众,但是在演技收获肯定的同时,其在剧中的“黑化”转变与过往的草根形象还是存在撕裂感,观剧者入戏的门槛多少有些高,加上剧集模仿美剧的槽点爆发,导致口碑下降。《乌云之上》同样强调孙俪的表演功力,但开播后观众的吐槽点却恰恰集中在了其“表演用力过猛”上,或许是观众对其“大女主”的期待与悬疑罪案剧的写实风格产生错位,致使演员号召力没有转化为热度。在这一点上,王宝强和孙俪多少有些相似。

创作、演技层面遭遇瓶颈的背后,其实也是观众审美疲劳的体现,而且越是成熟的题材类型越容易陷入审美疲劳的泥淖,尤其是今年大热的悬疑剧、偶像剧等,急需通过创新来打破刻板印象效应。以悬疑剧为例,由于《漫长的季节》《隐秘的角落》等社会派悬疑剧集的火爆,近两年悬疑赛道扎堆出现了“社会派推理系”,都力主将社会议题和人物关系进行移植融入,但此类剧集的创作难度不小,从文本到改编再到议题设置,对于创作者来说,在人文素养和思想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旦浮于表面很容易陷入强行嫁接的尴尬境地,观众的吐槽也随之而来。

创新不易,有观点认为应该借鉴短剧思路、向短视频看齐,要强调极致人设、发疯反转、癫狂剧情等。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主创在掌握一定技术的层面上可以借鉴,但是要避免陷入粘贴复制的套路,不然又会遭遇到另一种创作瓶颈。仔细分析目前的市场态势不难发现,早些时候野蛮生长的悬疑热已经进阶到精细化、质感化、文艺化等多重融合的精耕细作阶段,在“悬疑刑侦+”的路径上,这类题材的剧集不断打破创作边界和模式,推出了诸如异域犯罪冒险、互动剧、季播模式、人设打造等更多类型创新的作品。通过打破题材边界、重构叙事模式、探索形式革新、创新人设范式等方式,的确能够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在与短剧、短视频的竞争中和观众重新建立起紧密的关系。

以《沙尘暴》为例,剧集由走硬朗路线的段奕宏领衔,很容易让观众想到其饰演过的一连串的警察角色,但是突破点又放在了“传统硬汉侦探转变为寻求更新更极致人设”上,人物更加立体与复杂。与此同时,剧集通过“狂沙席卷的荒漠、苍茫旷阔的草原、孤立无援的境况”这一极致氛围的营造,将沙尘暴这一地域“特产”与悬疑剧情交织融合,营造出遮天蔽日、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这种真实的新社会派推理和狂沙之下的粗砺质感令人耳目一新,其目的还在于借此烘托出隐藏在边陲小城深处的压抑氛围与若隐若现的罪恶感,让整部剧的氛围愈发浓郁而深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与观众的代入感。沙尘之下,真相隐叠,围城迷局,抽丝剥茧……通过案件作为棱镜,折射出边远地区特殊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展现对复杂社会关系与人性面貌的洞察。显然,从“好内容为王”出发,以拓展题材与重构叙事为创新路径,必然能够产出悬疑刑侦题材的破圈之作。

C

触发共情 释放后劲提升含金量

目前来看,在《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四部剧作之中,《沙尘暴》虽然没有成为爆款,但其评分与口碑之所以都排在了前列,关键在于其呈现出来的强大“后劲”。《沙尘暴》胜出的核心还在于:通过符合年轻观众审美的悬疑推理,营造肉眼可见的人物转变与逻辑推进,在假定环境中让观众看到真实的社会性与现实性,从而触发共情、引起共鸣。

笔者在观剧过程中,能够随着剧情不断探寻人性的秘密,一番跌宕起伏后又大呼了然,进而被戳中心房。如今的观众早已经跳出善恶二元对立的窠臼,创作者们也必须尊重观众、正视观众,摆脱说教、讲好故事,也让观众看到更多风格化、类型化的悬疑作品。以优酷的白夜剧场为例,《边水往事》将故事延展到异域冒险领域,将情节融入“单元”叙事结构,一方面强化了观众的观剧体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故事信息密度与悬念感的攀升;《新生》通过营造封闭、紧张的氛围,快速将观剧者带入故事线,用沉浸、互动的方式来与主人公共情,从而共同感受“诈骗”的人生……此后的《微暗之火》《雪迷宫》等也有相应的质感,正是这些风格化叙事、紧凑的故事推理,极大增强了观剧者的代入感,进而触发共情、引发话题,让剧作出圈。

如果说独特的风格化是表象的话,剧集对于人性的探索则是内里。以《沙尘暴》为例,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发生在小镇的连环杀人案,核心关注的其实是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的命运困境,虽然依然是扎堆在了“社会派推理系”之中,但是其中的人文气息让剧集的格局得到提升,只是与剧场的粉丝画像多少有些错位,最终导致热度难以持续上升。从这个层面来看,从市场需求到价值体现,以悬疑类型为外壳、人文关怀为内核,剧集在悬疑创作中寻求人物与时代、虚构与现实的交融互渗,让扎根现实的作品在触动人心的同时与时代共振。与此同时,剧集以纪实感、社会向、生活流为表达方式,对人民警察鲜明的形象塑造、中国司法的制度进步与观念更新,以及对人性的多重分析同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显然,关注小人物的人性之光,是此类剧集的一个共同点,当一个普通人陷入极端环境之中,其人性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善与恶之间摇摆穿梭,最终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正是剧集能够抓住观众的核心所在。表里合一,让更多有态度、有锐度、风格化的悬疑作品出现,才能维持悬疑赛道的热度,才能通过题材深度细分、结构创新重建和人设立体打造等与观众建立链接,让他们觉得“这剧值得追”“确实是精品”。

记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