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灵武三件珍品 跻身国家一级文物 2025年04月28日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自治区文物局公布《全区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名录》,灵武市博物馆馆藏的‌宋代元封三年款铜印章‌、‌新石器时代圆形玉璧‌以及‌元代鎏金鸭形铜熏炉‌通过国家文物局备案复核,正式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宏安说,这三件文物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密码,它们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不仅是对灵武文化遗产价值的肯定,更揭示了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

宋印与玉璧

穿越时光的文明印记

在本次入选的文物中,‌宋代元封三年款铜印章‌和‌新石器时代圆形玉璧‌尤为引人注目。前者为边长5厘米的方形铜印,印面为阳文汉字篆书,背面右侧阴刻“元封三年”,左侧铭文“少府监铸”,其规整的铸造工艺与清晰的铭文,为研究宋代官制与书法演变提供了珍贵物证。刘宏安介绍:“这方印章的出土遗址中同时发现了铁斧、铁犁等工具,印证了宋代灵武地区农耕与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而另一件‌新石器时代圆形玉璧‌则更为古老。该玉璧1984年征集于临河镇,呈不规则圆形,淡绿色玉质中夹杂三分之一墨绿色斑块,孔径边缘有轻微裂痕与磨损痕迹,孔洞边缘磨损。刘宏安说,这件器物的现状虽不完美,但却是原始先民“以玉通神”的见证。孔洞的磨损说明曾被长期使用,沉默的裂痕里藏着四千年前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故事。

鎏金鸭形铜熏炉

元代工艺的巅峰之作

作为灵武市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元代鎏金鸭形铜熏炉‌以其精妙设计引发关注。该熏炉高26厘米、长23厘米,重1.31公斤,整体质地为青铜,外表通体鎏金,造型呈现单足立于水波纹台座上的鸭形,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鸭子上半身母扣为器盖,下身浅腹子扣是器身,翅膀有精细凿刻线纹。

“这个鎏金鸭形铜熏炉整体鸭体单掌独立,曲颈昂首、双翅收拢,其蓄势待发的动态神韵,与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宏安说,这件器物最令人惊叹的是功能与美学的统一。鸭尾五枚铜钱状进风口象征“富贵纳福”,点燃熏香时,空气从尾部吸入,香气自鸭嘴袅袅而出,而燃烧后的灰烬则留在炉膛内。底座呈水花涌起山峰状,昂首站立在山水之间,寓意稳固的财富,亦可作为笔架,摆放毛笔。

熏炉通体鎏金至今光润如新,鸭颈与身体连接处未见焊接痕迹,刘宏安特别指出,其铸造工艺采用失蜡法一体成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确保器物质量和神韵。该工艺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成熟,与此前陶范法铸造工艺相比,失蜡法能把青铜器做得更精细,说明当时的工匠已能精准控制铜液流动与冷却收缩。

从家族秘藏到国家珍宝

守护者的捐赠义举

鎏金鸭形铜熏炉的流传史本身便是一曲文化传承之歌。“清光绪年间,在灵州城外有一户孙姓大户人家,修建二层四合宅院居住,灵武人称‘孙家楼’。在清光绪《灵州志》中,有对孙氏家族三代贡生忠孝事迹的记述。”刘宏安说,据档案记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灵武孙氏家族成员孙镇在包头古董店以80两白银购得此炉。孙镇晚年将铜鸭熏炉传给次子孙文瀛,他一直收藏在阁楼里,视为珍宝,只有逢年过节才拿出来让人欣赏。1974年,孙文瀛将该文物传给三子孙林,那时候,孙家亲戚家婚丧嫁娶,都会把这件古物借去摆在供桌上焚香祭拜,所见之人无不拍手称奇。此后历经曲折,孙家几代人接力守护。直到1988年,孙家族长年事已高,为了把这件文物永久保存下去,孙林、孙相兄弟商议,毅然将这件“传家宝”捐赠给灵武市文物部门。经鉴定,这件文物铸造时间为元代,造型巧妙,工艺精美,具有重要文物研究、艺术欣赏和实用价值。

谈及捐赠义举,刘宏安说,孙氏家族的选择极具启示意义——他们意识到文物不属于某个家族,而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这种从“私藏”到“公享”的转变,正是当代文物保护理念的核心。

鸭形熏炉的文化解码

从丰富寓意到当代新生

在文物研究者眼中,鎏金鸭形熏炉更是多重文化符号的载体。刘宏安解释道:鸭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代表和谐、幸福和富裕。古代赠送鸭形礼物,是一种传统礼节,不仅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展示慈善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鸭,偏旁字为甲,“鸭”与“甲”谐音,在我国古代科举制中,鸭是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的象征。赠送鸭形器物,寓意祝福考生科举及第,进入“三甲”,是美好的祝愿。而古人这种将美好祈愿物化为日用器的智慧也令人叹服。

为了传承延续这件文物的铸造工艺,2023年以来,灵武市博物馆对该文物进行文创产品研发,依照古代失蜡铸造工艺,对鎏金铜鸭进行重新铸造,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受到收藏者的喜爱。

鎏金鸭形熏炉历经七百年沧桑,从古人案头清供到博物馆“明星”,再到以其为依托的文创产品研发,其命运起伏恰是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缩影。正如刘宏安所言:“文物定级不是终点,而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新起点。”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