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沙走石、贫瘠荒芜的戈壁荒漠,到“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再到镇北堡镇,“宁夏华西村”一路走来、不断蜕变,终成如今的一派生机。
曾经是一片戈壁荒漠
提起华西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江苏省的华西村。那宁夏的华西村是怎样来的呢?
宁夏华西村是宁夏“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的俗称,涵盖了西夏区镇北堡镇全域。这里曾经是一片戈壁荒漠,也是银川市市政建设、厂矿建设及民用建设的主要采砂地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银川市原郊区各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曾组织人力在这里采砂买砂,作为农村生产队的副业收入。
沿贺兰山东麓自西向东的这片坡地,先是乱石堆,接着是土石混合的戈壁滩,再往下便是人称“西沙窝”的沙漠地带。
在戈壁滩,掀开一米左右的土石混合层,下面便是2至3米深的砂石料。除去其中的鹅卵石,经铁筛过滤,便可得到建筑用的砂石。由于当年管理无序,乱开乱采,这里留下了诸多深坑。
改革开放后,自治区农建委在这里设立了镇北堡林草试验场(处级单位),进行林草种植试验和土地开发利用。由于干旱缺水,资金短缺等原因,多年未见起色。
“在宁夏再建一个华西村”
1995年6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等一行七人先后到宁夏同心、固原等地考察,宁南山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深受触动,吴仁宝将自己身上所有的现金捐给了当地村民,并表示要帮助宁夏再建一个华西村,让生活贫困的农民走出大山,改变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
吴仁宝提出的“在宁夏再建一个华西村”的想法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几经斟酌,这个再建的宁夏华西村被定名为“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其地址选定在镇北堡林草试验场。镇北堡林草试验场与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同驻一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个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便是现在的西夏区镇北堡镇的前身。
宁夏华西村扶贫开发试验区地址确定后,自治区政府开始从南部山区有计划地迁移符合移民条件的贫困农民。自治区党委和江苏省华西村商定用三年的时间,有选择地从固原、西吉、海原搬迁移民5000户,每户按3口人计算,江苏华西村给搬迁移民每人补助300元。由自治区农建委具体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与此同时,镇北堡林草试验场也与部分开发商签订了土地开发承包协议。
荒漠戈壁逐渐显露生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笔者在当时的新城区朔方路街道办事处任职。镇北堡一带属于朔方路街道办事处的辖区范围,按照“不重不漏不错”的原则,普查员走遍了这里的边边角角。正值迁移和开发时期,这里有建好的土坯房,有简易的茅草棚,也有一些地窝子。人口相对集中、条件较好的是镇北堡林草试验场驻地一带。
从1996年到1999年,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先后从南部山区迁移的人口达16000余人。昔日的荒漠戈壁逐渐显露出生机。以现在的镇北堡镇为中心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村落。基本度过了“三石一顶锅,挖坑就是窝”的艰苦创业阶段。
2000年下半年,宁夏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交由原银川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同年9月在此成立了镇北堡镇。至此,在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华西社区、团结村、德林村、镇北堡村、新华村、昊苑村等一个社区和五个行政村。2002年11月,银川市调整行政区划,将镇北堡镇划入银川市西夏区。2003年9月,西夏区芦花乡与镇北堡镇合并,成立了芦花镇。2005年8月芦花镇更名为镇北堡镇。2014年,西夏区将镇北堡镇原芦花乡的顾家桥村、芦花村、三闸村、同庄村、良渠梢村等5个行政村划归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镇北堡镇恢复了原有建制。
生机勃勃的镇北堡镇
2002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酿酒葡萄产业作为促进宁夏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2013年2月1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施行,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产区进行保护。《条例》明确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并对产区的规划与建设、产品与质量、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等作了规定。此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而今,沿贺兰山东麓建设葡萄酒庄园近百座,其产品也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兴起,借助镇北堡西部影城、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等旅游资源,镇北堡沿途各村迅速掀起了乡村旅游、自驾游打卡等热潮。形成了葡萄酒品鉴、悠然栖居、生态观光、民宿文化、农事体验、餐饮服务等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镇北堡彻底告别了矿坑遍地、飞沙走石、人烟稀少的贫困面貌。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李振文 摄
许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