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宁夏共有8名非遗传承人榜上有名,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传承人马振仁便在其中。当你走进固原,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建筑映入眼帘,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些,正是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杰作。马振仁用精湛的榫卯技艺,将一块块木雕绘组合成精美的建筑艺术品。他的匠心故事,就像这些建筑一样,充满了历史感和艺术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结缘古建
固原古建筑营造技艺自清光绪年间就以师徒“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至今已120多年,历经五代,马振仁是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从设计到施工,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固原传统建筑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人。
马振仁,1965年3月出生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大马庄村,现任宁夏大原古建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1982年,年仅17岁的他跟随师傅崔仁学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从此便与锯子、斧头、刨子、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看着师傅们将一块块木头变成精美的构件,再组装成雄伟的房屋,心里充满了敬佩和向往。”马振仁回忆起当初的学习经历,依然难掩激动之情。他全面掌握了木作、土作、砖瓦作等技艺,从设计到施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工艺经验,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
传承创新
“宁夏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宁南六盘山区是宁夏建筑的代表和集中体现,从选址到修建都有一套各工种世代相传的口诀和顺口溜,既好记又好用,其内容包括:土木砖瓦草,油漆彩画糊八个工种。”马振仁说,这些口诀不仅是技艺的总结,更是工匠们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在传统木建筑中,榫卯结构是一个鲜明的特点。马振仁特别提到:“木结构中的榫卯是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结构方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无处不用榫卯及榫卯原理。”他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归纳了斗拱模型制作和权衡尺寸,并编制成口诀传授,解决了工匠们制作斗拱无规可依、无矩可循的问题。他还制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十余种民间斗拱,制定了规范性的地方斗拱标准。“这些斗拱,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结构稳固,能够有效地承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冲击。”马振仁指着陈列室里的斗拱模型说。他还对窑洞结构起拱、起架及细部工艺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营造理论和施工方案,为我国北方生土建筑保留了珍贵的技术资料。
除了木作技艺,马振仁在生土建筑方面也颇有研究。他通过分析各类土质,调整水、土、草的比例关系,升级改良材料,大大提高了生土建筑的抗碱性、抗渗性和耐久性。“我们当地的生土建筑,冬暖夏凉,非常适宜居住。通过改良,现在它们的使用寿命也更加长了。”马振仁说。他对生土建筑的热爱,不仅体现在技艺的传承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上。
授艺育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马振仁成立了宁夏大原古建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大原古建”,并建立了“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传统建筑技艺陈列室”“大原古建就业工坊”等。
这些基地和工坊先后被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评为“优秀传承基地”“先进保护优秀传承基地(工坊)”“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马振仁还多次走进校园,义务为院校学生讲授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课程,并为农民工、社会无业、待业青年培训,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培养出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6人,县级传承人8人。
“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并学习这门技艺,我感到非常欣慰。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有生命力的。”马振仁说。
与时俱进
“每看到一栋有特点的古建筑就着了迷,一看就是几个钟头。”马振仁笑着说,他对传统建筑的热爱源于内心的喜欢。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沉醉其中,复制传统建筑,收藏传统建筑,想方设法留住传统建筑的根与魂。如今,马振仁和他的团队仍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为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不仅要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要与时俱进,让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马振仁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马振仁的坚守和传承下,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将继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增添更多璀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真谛,成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中来。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