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智(生卒年不详),满族。曾任兵部左侍郎,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乙酉(1735年10月4日)任兵部尚书,乾隆元年八月丁亥(1736年9月30日)解职。雍正四年至十年(1726年~1732年)在宁夏主持水利事务。雍正初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奉命到宁夏视察河渠后,朝廷相继派户部侍郎单畴书、石通政使史在甲和兵部侍郎通智来宁夏主持开渠,并号召宁夏籍文武官员推动宁夏垦荒。不久,单畴书在宁夏病故,由通智主持开渠。
A
为开发查汉托护开渠引水
清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工部侍郎通智和川陕总督岳钟琪前往查汉托护(今石嘴山市沿河地带)勘查,并奏报朝廷在此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七月,通智主持开凿惠农渠,历时3年告成,耗银16万两。惠农渠进水口设在宁夏县叶升堡(今青铜峡市叶盛镇)东南陶家嘴南黄河花家湾。渠口处多为卵石层,渠岸坚实,不易坍塌。渠道由此向东北行,至平罗县西河堡,导入西河汊,最后归流黄河。渠长300里,渠口宽13丈,渠尾宽四五丈,渠深一丈一二尺至五六尺不等。为了调节渠水流量,建进水正闸1座、退水闸3座。又建涵洞数座,或便于上下渠道交流,或为了排泄他渠余水。沿渠建桥22座,西河上建桥16座,以便行人往来。开支渠百余道,长七八里至三四十里不等。此外,还在惠农渠之东的黄河岸边筑防洪长堤320余里,以阻挡黄河水泛滥时对惠农渠的冲击。叶升(盛)正闸上建桥房数楹,可供守闸人居住;其余各闸旁也建有水手房。沿渠两岸种植护堤杨柳树 10万余株。
惠农渠开通后,通智又将黄河的岔河“六羊河”建成一条长 110余里的“六羊渠”(即昌润渠)。后昌润渠改由惠农渠进水,流至平罗县省嵬城(今惠农区庙台乡庙台村)归入黄河。
B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
惠农、昌润两条干渠的修成,使宁北地区大片生荒地得以垦殖。清政府又拨库银15万两,招徕宁夏县、宁朔县、灵州、中卫县和固原州等地居民万余家到查汉托护安家垦殖。数万移民在新灌区“辟田园,葺庐舍,犁云遍野,麦浪盈畴”,使原先地旷人稀、相对落后的石嘴山地区,成为渠道纵横、田连阡陌、旱涝保收的沃野,农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智功不可没。
惠农渠的修通,使宁夏平原的灌区从宁夏城(现银川俗称“老城”区域)附近向北延伸二百里。正如当时的诗人歌颂的那样:“察汗弃壤通理疆,绣畦北尽省嵬旁。”“灌沃原田三百里,边氓乐业如归市。”“若说良田更无限,风光谁亚小江南。”另外,通智又对唐徕、汉延、大清三渠进行彻底整修,并建立了一套测量水文的办法。在修浚唐渠时,运土令改背斗(用芨芨草或柳条编制的背在背上的运土工具),后世沿用其法200多年,“工省而取土多,盖公之遗制也”。
雍正十年(1732年),通智完成了在宁夏的治水任务回京,随后升兵部尚书。仅任职两年,在乾隆登基之后即被解职,原因不详。《清史稿》也未给通智立传,有可能是受了些冤枉。宁夏流传有民间传说,大意是:有人诬告,说惠农渠沿线新设之堡,皆以“通”字命名,如通宁、通朔、通贵、通昌、通吉、通义、通伏、通润等。通智贪天之功为己有,图谋不轨。皇帝轻信,遂降旨在叶盛龙门桥将通智斩首示众。宁夏人民尊他为四渠(大清、唐徕、汉延、惠农)总龙王,并于今青铜峡市叶盛镇龙门桥村惠农渠正闸桥旁建龙王庙塑像,每年四渠春工完竣之时,首先祭奠总龙王,亦表示对通智治水利民的肯定与怀念。此庙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只留下残垣断壁。
对宁夏地名历史的影响
C
通智建惠农渠,又招民垦殖,设县立堡,在石嘴山地区辛劳近7年。与此同时,通智对石嘴山市地名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主要是:
第一,大量记录了石嘴山市的重要历史地名。在通智之前,石嘴山只有4个历史地名见诸史籍,即汉代的廉县、唐代的定远军城和定远县、西夏的省嵬城、明代的平虏城,记载都十分简略。而通智在《惠农渠碑记》中,除水利设施,还记有 20多个重要地名。首句“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是首次将“银川”“石嘴”当作地名记录在案。“查汉托护”则是对石嘴山市平原地带的统称。1697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来宁夏,曾批准在平罗县城设贸易市口,而乾隆以后,石嘴山却变成了市口。何时迁移的,当代著述不知其详,是因没有细读通智的碑记,其中就有“移市口于石嘴”一句,说明是通智在惠农渠竣工后迁移的。这个市口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商贾云集,对石嘴山市的历史影响甚大。
第二,设县筑堡,形成一大批政区居民点地名。惠农渠修建中,通智即上奏朝廷,乞颁银16万两,在“查汉托护”地方新筑2座县城,分别命名为宝丰县、新渠县。渠道竣工后,又乞奏“颁帑银十五万两,以为招来户口恒产耕种之资。由是亿兆欢呼,争先趋附,辟田园,葺庐舍,犁云遍野,麦浪盈畴”,修筑53座民堡,各有其名。今平罗县109国道以东的头闸镇、宝丰镇、灵沙乡、渠口乡、通伏乡及59个行政村名,惠农区的尾闸镇、庙台乡、礼和乡及所辖20个行政村名,多数是在此时形成,少数是在乾隆年间形成。
第三,产生众多的水利设施及相关地名。主干渠有惠农渠、昌润渠;支渠有600多条,各有专名,沿用至1936年,《宁夏省水利专刊》记有惠农渠在石嘴山市境内的支渠376条。通智的《昌润渠碑记》上,又记有支渠20余条。另在两篇碑记中,还记有各种节制闸、退水闸10余座,今天作为乡镇专名仍在使用的有头闸、尾闸。通智又在市境的惠农渠上建桥15座,西河上建桥16座,各有专名,有的已演变成居民点地名。还在黄河西岸筑防洪堤320余里,是为黄河宁夏段修筑防洪堤之始。
鲁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