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小鸽子”传情,“大鱼妈妈”筑梦 她们就是民生画卷里的双生光 2025年04月30日  徐碧颖

走进兴庆区景墨社区,扑面而来的是烟火人间的温暖气息。在这里,有两个备受居民和孩子们喜爱的称呼——“小鸽子”与“大鱼妈妈”。当晨光洒向社区楼栋,总能看见“小鸽子”殷鸽步履匆匆,带着装满民情的笔记本穿梭在街巷,她灵动的身影如同穿梭楼宇间的信使,将居民的急难愁盼一一记在心头。另一边,“大鱼妈妈”余丽正俯身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温柔的笑容似春日暖阳,为困境中的孩子驱散阴霾。她们用青春的热忱、细腻的关怀,在基层岗位上描绘着一幅幅动人的民生画卷,成为社区里最温暖的守护者。

“小鸽子”殷鸽

敲开一扇门 打开一颗心

居民口中的“小鸽子”名叫殷鸽,“90后”的她头脑灵活,记忆力出众,平时喜欢用手账记录生活点滴。“手账综合运用色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能总结、能复盘,让生活和工作更有条理。”殷鸽说。

殷鸽结合自身爱好,充分发挥手账优势,自创了“三色分类法”和“痛点地图”——用三支彩笔标记民生百态,以数百张照片梳理工作中的痛难点,将网格内478户居民、25家商户的大小事记在本上,装进心里。

作为妇联专干,即便工作繁忙,殷鸽也要保证每周至少三天入户走访。通过红、蓝、绿三种颜色分类标记特殊群体:红色对应独居老人,蓝色记录残疾人家庭,绿色标注单亲母亲。在“痛点地图”里,她及时关注跟踪网格内各类复杂事项的处理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几年来,殷鸽的脚步踏遍了网格内的每处角落,她始终相信只有通过与居民近距离接触才能发现问题、洞察民情,“敲开一扇门,打开一颗心。”殷鸽说。

近日,独居老人李阿姨提着一袋水果专程来到社区,一进门就四处张望:“‘小鸽子’在不在?‘小鸽子’真给我帮了大忙了!我特地来感谢她。”原来,李阿姨家的水管有天晚上突然漏水,她十分焦急:“这么晚了找谁去?社区工作人员都下班了,但是不修的话就一直漏水,卫生间这会儿已经漏得到处是水,我年纪大了,半夜起来不小心摔倒了可咋整?”犹豫再三,李阿姨忐忑地拨通了殷鸽的电话。

接到电话,殷鸽迅速联系到维修人员。“大晚上的,维修人员还上门维修,让我心里暖暖的。‘小鸽子’一点都没有不耐烦,语气充满关切,让我别担心、别摔着。”李阿姨感动地说。

“居民的一个微笑、一句感谢,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殷鸽说,在她的“民情日记本”上记录了李阿姨家水管漏水的经过,并按照紧急程度进行了标准:独居老人家中水管晚上漏水,特急,立即处理!

小到楼道更换灯泡,大到政策帮扶申请,殷鸽在“民情日记本”详细记录了居民的各类生活需求、健康隐患和矛盾解决,并不时翻阅,思考如何更高效、更用心地服务好居民。截至目前,笔记本上已记录了她帮助居民解决的30多件事。

“大鱼妈妈”余丽

用爱心和善良点亮希望

“小然、小伟(均化名),别着急,这道题再用上次我教你们的第二种方法试试看。”在小然兄弟俩家里,“爱心妈妈”余丽正耐心辅导他们做作业。一边辅导一边观察,余丽发现这段时间兄弟俩的心情好了很多,情绪低落的状态有所缓解。过了10分钟左右,第二种方法奏效了。

“‘大鱼妈妈’真厉害!”“谢谢‘大鱼妈妈’!”孩子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自从家庭遭遇变故以来,原本成绩优异的兄弟俩一度心事重重,郁郁寡欢,对学习失去耐心。余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看着兄弟俩渐渐变得有些胆怯和自卑,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作为民政专干,日常和各类需要帮助的群众打交道,余丽深知身处困境的人内心有多渴望来自外界的关怀与帮助。她想起书上说的“孩子在早年经常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因此成人要充当‘情绪调节器’,倾听、理解和鼓励孩子。而这个‘调节器’的基础是爱、理解与陪伴。”余丽冷静下来,重拾信心。“可不能放弃,我是‘大鱼妈妈’!在孩子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是孩子们信赖和依靠的港湾。”她对自己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余丽雷打不动地为兄弟俩送去关怀,一次次心理疏导、一件件爱心物资、一个个重大节日,她像温暖的大鱼紧紧地抱着孩子们,告诉他们:“不管发生什么,‘大鱼妈妈’都会陪着你们。”

余丽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陪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他们逐渐敞开心扉,笑容越来越多。现在,两个孩子每月都盼着与“大鱼妈妈”见面的这一天,有时在屋里,听见屋外的脚步声,孩子们就知道是“大鱼妈妈”来了。“‘大鱼妈妈’来了!”“‘大鱼妈妈’我们想你了!”孩子们一见到她,先送上大大的拥抱。“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这一刻,余丽感到无比幸福。

“大鱼妈妈”这个亲切的称呼源自孩子们天真的想象,他们向往鱼儿在水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样子,而余丽就像一条温柔的大鱼,带着他们在爱的港湾里遨游。“成为‘爱心妈妈’的两年多来,孩子们也在治愈和启发我,他们改变了我对女儿的教育方式,让我重新思考与女儿的关系。”余丽说,她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关注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让更多“小鱼”在爱的海洋中快乐成长。“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会一直陪在他们身边。”她笑着说。

记者 徐碧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