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书吧,读关于小鸟的书。草长莺飞,正是观鸟的好时节。最近几年,观鸟这项活动在银川越发流行起来,各大公园和湿地里,多了许多拿着望远镜的身影。对于观鸟爱好者而言,每发现一只没有见过的小鸟,就像是为平凡的生活画上生动活泼的一笔。
而当我们仰望天空,看着掠过云层的飞鸟,侧耳倾听着婉转的鸟鸣声时,所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气息,更有一种对知识的求索——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我们不认识的鸟儿?它们有着怎样的行为逻辑?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找来一些关于鸟儿的书籍来读,这些书从科学探索、文化溯源、生态观察与行为解密等不同维度,为我们搭建起一座通往鸟类世界的桥梁。
带你真正了解鸟儿
如果想要了解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不妨看看《何以为鸟》和《鸟类的行为》,这两本书都是偏向于知识科普的,主打一个图文并茂,仿佛打开了鸟类世界的“科学图鉴”。
在《何以为鸟》这本书里,作者戴维·艾伦·西布利以50余年观鸟经验为基石,用330余幅真实比例的手绘插图,将200多种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生存策略娓娓道来。从山雀如何选择植物种子,到鸟类迁徙路径的精密导航,每个细节都凝结着自然进化的神奇。
相比之下,珍妮弗·阿克曼的《鸟类的行为》则进一步揭示了对鸟类认知的惊人维度——虎皮鹦鹉择偶时对“个性”的偏好,渡鸦通过游戏建立社交秩序的行为,都颠覆了人类对鸟类智力的传统认知。这两本书如同显微镜与望远镜的结合,既剖析了鸟类个体的生理奥秘,又展现种群层面的行为策略,让读者意识到鸟类绝非简单的“会飞的生物”,而是拥有复杂决策系统与情感世界的生命个体。
带你从鸟儿的视角看人类
当然,鸟类不仅是自然界的精灵,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鸟类启示录》和《鸟鸣时节》这两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在认识鸟儿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鸟类启示录》一书中,作者博里亚·萨克斯跨越千年文明长河,将猫头鹰的智慧、夜莺的浪漫、鹰隼的威严编织成人类文明的精神图谱,书中穿插着许多关于鸟的有趣文化,比如说古希腊的鸟占文化、格林童话中的鸟语传说,乃至当代艺术中鸟类意象的解构,读起来既开阔了视野,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文化和艺术的洗礼。
《鸟鸣时节》这本书中,作者用诗性语言串联起247种鸟类的生态故事与文化印记。其中的很多案例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游隼保育案例,折射出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候鸟迁徙的季节性韵律则呼应着农耕文明的时间观。
通过阅读这些书,我们可以认识到鸟类不仅是自然生态的重要一环,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见证者与灵感源泉。
重新认识人与鸟的关系
如果你对鸟儿产生了兴趣,大可以先入一下观鸟的“坑”,在大自然中邂逅这些小鸟后,再抽上一段时间,一股脑多读一些关于鸟儿的书,你会发现,这些书本质上是一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之旅。
其中,《何以为鸟》与《鸟类的行为》中的科学书写突破认知局限,让我们意识到鸟类在认知、情感与社会行为上与人类的诸多共通之处;《鸟类启示录》与《鸟鸣时节》中的文化叙事则揭示,人类对鸟类的想象与投射,实则是对自身理想与恐惧的映射。
当我们在《鸟类的行为》中惊叹于鸟类的智慧,在《鸟类启示录》中审视文明对鸟类的符号化塑造,在《鸟鸣时节》中反思生态保育的紧迫性,最终收获的不仅是鸟类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生命共同体的重新理解。
此外,《鸟类的行为》的作者还有一本姊妹篇,叫作《鸟类的天赋》,这本书从沟通、鸣叫、审美、空间感和时间感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多个维度,表现了鸟儿的惊人智力,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启示。
开启一场跨越物种的对话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几本书外,还有两本关于鸟儿的书也可以读一读,分别是《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和《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前者的作者乔纳森·斯拉特是一位鸟类学家,他深入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中,去寻找并观察一种名叫毛腿渔鸮的猫头鹰。这种猫头鹰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头鹰,有着许多有趣的习性,却因为生存环境太过严苛,面临灭绝的困境。
另外一本《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是波兰鸟类学家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的作品。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林中拯救那些在迁徙途中掉落下来的迷鸟,去聆听城市公园中布氏苇莺的鸣叫,去了解“007系列电影”与鸟儿的有趣联系。
翻开书页吧,在书中,我们不仅能窥见羽毛下的生命奥秘,更能在字里行间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开启一场跨越物种的生命对话。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