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耿海东 精研技艺,让古字画焕发新生机 2025年05月02日  王敏

古字画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艺术精髓,而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则如同时间的魔法师,赋予这些历经沧桑的艺术品以新的生命。在宁夏,有这样一位青年艺术家,他用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匠心,钻研与传承着这一技艺,他就是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画家耿海东。

与古字画装裱修复结缘

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耿海东,自幼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2006年,他考入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从事古字画装裱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宁夏大学的学习,让我对中国画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对我后来从事装裱修复工作至关重要。”耿海东回忆道。2008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书画的材料与工艺,耿海东远赴安徽、浙江等地,实地考察并学习了宣纸制作、传统制墨以及毛笔制作等技艺。“那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传统书画的材料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我后来的装裱修复工作帮助很大。”耿海东说。2009年,在甘肃的一次偶然机会中,耿海东结识了一位传统裱画技艺的名家,并得到了他的指点。“那次经历让我对古字画装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致力于这门技艺的研究。”

2012年,对于耿海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这一年他正式拜师学习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开启了自己技艺钻研与传承之路的新篇章。

精细耐心,“修旧如旧”

耿海东在古字画装裱修复领域有着深入钻研。他擅长根据书画的独特韵味与风格,精心选择适合的装裱材料与装裱方法,让作品在装裱后焕发新生,展现出其绚烂的艺术风采。“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灵魂,作为装裱师,我的职责就是通过精湛的技艺,让它们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耿海东说。面对古旧字画的受潮、霉变、虫蚀等挑战,他凭借自身技艺,恢复作品的原貌与艺术价值。“修复古旧字画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细熟练的技艺,每一个步骤都要小心翼翼,力求做到‘修旧如旧’。”

耿海东是一位古画临摹高手,他对中国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画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精准捕捉古画的精髓与意境,这也为装裱修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艺术支撑。“临摹古画不仅是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的过程,更是对古人艺术精神的感悟和传承。”耿海东说,通过临摹,可以深入理解了古人的笔墨意趣和构图布局,这为他在装裱修复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气韵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

在尊重并传承传统技艺的过程中,耿海东勇于探索,将现代材料科技融入修复过程中,尝试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韵味,又显著提升了修复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耿海东说,比如,他改进了传统的浆糊制作方法,采用更为精细的过滤和调配技术,使得裱件更加平整、牢固,减少了崩裂现象的发生。

“浆糊是装裱修复的重要材料,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裱件的质量。我通过改进浆糊的制作方法,使其黏性、渗透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提升,可以显著提高裱件的质量和耐久性。此外,在托画心、托绫绢、托复背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我也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修复需求。”在耿海东看来,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小知识

装裱技艺 匠心独运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一门融合了艺术、工艺与科学的传统技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艺术的再创造。整个过程,从选材到装裱、修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装裱师的智慧与心血。

装裱的材料主要包括宣纸、绫绢、浆糊等。宣纸是装裱的载体,要求质地纯净、纤维细腻、拉力强、耐久性好。绫绢则是用于装裱的装饰材料,其颜色、纹理和质感都需要与书画作品相协调。而浆糊作为黏合剂,其制作工艺更是关键。

装裱的工序极为繁复,主要包括托画心、方裁、镶覆、砑装等步骤。托画心是指用宣纸托裱画心,使其更加平整牢固;方裁是指将画心裁切成合适的尺寸;镶覆是指在画心周围镶嵌绫绢,并进行覆背;砑装是指对裱件进行砑光和装轴,使其更加美观耐用。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