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品典籍之韵,悟古人智慧 ——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 2025年05月04日  杨元蓁

小记者:杨元蓁

兴庆区第十九小学五年级(3)班

指导老师:杨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能让人收获知识,启迪心灵。这个寒假,我翻开《典籍里的中国》,在书页间穿梭,走进了韩愈、王安石、苏辙等古人的世界,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韩愈,这位“唐宋八大家”的领军人物,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他所处的时代,很多文章内容空洞、华而不实,可韩愈却独树一帜。他的文章扎根于生活,紧密联系现实,让人眼前一亮。《师说》《马说》等经典之作,便是他文学成就的见证。韩愈的人生之路布满荆棘,三岁时父母离世,由哥嫂抚养长大,13岁时哥哥又因政治斗争去世。四次科考,前三次名落孙山,但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最终他考中进士。为官后的韩愈,初心不改,大胆揭露大臣李实的谎言,即便因此被贬,也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他的才华与品格,都让我由衷敬佩。他与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体现出他的平易近人。身为高官,却能耐心地与一介书生探讨诗句,这份谦逊,值得我们学习。

王安石,他不仅文章出色,诗歌造诣也颇高,《元日》《泊船瓜洲》等诗作流传千古。在宋神宗时期,面对国家长期存在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王安石为了充实国库,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再加上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最终变法以失败告终。看着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落寞,我不禁为他感到惋惜。但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还是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豁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氏兄弟的故事同样让我动容。苏辙四十岁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苏辙为了救哥哥,连夜给朝廷写奏折,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苏轼一命,兄弟俩的深厚情谊令人感动。苏辙在23岁考试时,写文章批评宋仁宗懒于朝政、沉迷享乐,这种大胆直言的精神,正是文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与担当的体现。而宋仁宗面对苏辙的批评,没有打击报复,反而录用了他,他的宽广胸襟也让我深感敬佩。

合上《典籍里的中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从典籍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从古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到了前进的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像韩愈一样,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像王安石一样,即便失败也能保持豁达;像苏辙一样,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我相信,这些古人的智慧和精神,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