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散尽,太阳升起,宁夏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华山保护区”)的饲养员推着装满苜蓿草和玉米的手推车,走向麋鹿生活的区域。远处,十几只麋鹿已经警觉地望向饲养员,有的已禁不住美味的吸引,啪嗒啪嗒地奔走而来。这一幕,成为了南华山保护区2025年春日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近来宁夏的野生动物迁移与保护工作可谓喜讯频传。前时,放归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诞下首匹马驹;最近,南华山保护区新迁入的麋鹿种群又传来“四瑞临门”的繁殖喜讯。一北一南,遥相呼应,显示着我区动物生态保护工作的卓有成效。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25年“五一”假期前夕,南华山保护区传来麋鹿种群的繁殖喜讯——三头幼崽平安降生,分别被命名为“瑞祥”“瑞和”“瑞平”。而就在日前,备受关注的待产幼崽“瑞安”也顺利降生。这“四瑞临门”的喜事,让所有人兴奋不已。
“看到这些幼崽出生并茁壮成长,我们感到非常兴奋。”保护区管理处的虎卫军科长介绍说:“这不仅对保护区,对全国的麋鹿保护工作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时间回到2024年9月下旬,在国家林草局、江苏省林业局的指导下,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宁夏青铜峡库区和南华山保护区输送了首批52头麋鹿,开启了麋鹿在塞上江南“定居”的新历程。2024年9月25日,52只(18雄,34雌)体形健硕、精神饱满的麋鹿,经过20多个小时长途跋涉,来到青铜峡库区。在短暂的适应后,2024年9月26日傍晚,其中的17头麋鹿(4雄13雌)抵达南华山保护区,安置于预先规划的黄石崖沟引种野化放归区。
让麋鹿在南华山安家
“野外放归后,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时刻关注麋鹿们的活动情况。”虎卫军介绍说,同时,保护区还配置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察看,持续监测麋鹿的活动范围、健康状况及种群动态,随时做好野外救助工作,防止因自然或疾病等因素造成死亡。
“迁移后,麋鹿被安置在预先规划好的区域内,以帮助它们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密切监测它们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确保它们适应新的栖息地,在饲养方面,专门有饲养员会每天为麋鹿们提供新鲜的饲料,确保它们顺利适应南华山的环境。”虎卫军介绍说,南华山保护区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植被盖度达95%以上。“保护区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供应使它成为麋鹿的完美新家。”
温暖的“交往”
每天早上大概8点半到9点半的时候,饲养员会喂保护区的麋鹿们,在喂食过程中,还会观察它们的毛发、粪便情况以及精神状态,“同时还要观察麋鹿妈妈的奶水情况。”保护区科研宣教科丁宁介绍说。
跟初到保护区不同,现在,这些麋鹿跟工作人员的“亲近度”有所提升。“刚来的时候,只要看见人就跑,后来每天能见到我们,现在在离它们三四米的位置喂食,也不会惊扰到它们了。”说起和麋鹿的近距离接触,饲养员孙小虎说,“很神奇的过程,看着它们逐渐适应与我们的‘交往’,觉得很温暖。不过这是我们的工作需要,还是提醒大家,一定不要打扰它们的生活,让它们有一个自然的环境去生长。”
为了更好地监测这些麋鹿的健康状态,保护区还实施了全面的健康监测计划,定期检查麋鹿的体重、体温和其他健康指标。到目前为止,麋鹿各方面状况表现良好,幼崽也在茁壮成长。随着夏季的到来,工作人员正在准备让麋鹿适应这里的夏日天气,并确保它们有足够的水源和遮阳条件。
麋鹿保护的重要意义
要理解南华山引进麋鹿的重要意义,虎卫军说,首先需要了解这一物种在中国的保护历史。
麋鹿曾广布于东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外形,兼具鹿、牛、马和驴的特征,而被俗称为“四不像”。历史上,麋鹿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与人的生存空间高度重合。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麋鹿的生存地带被大量开发,栖息地逐渐丧失。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麋鹿。之后,被西方人发现,不久被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仅英国和其他欧洲部分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存有其种质资源。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从英国先后引进麋鹿,在北京南海子和江苏大丰进行回迁放养,并不断开展野外增殖扩繁研究,逐步恢复麋鹿种群。目前,中国已在北京、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湖北省石首市等地实施麋鹿散养计划,形成种群,全国已有麋鹿万头左右。
“未来,随着幼崽的诞生和更多麋鹿的计划迁入,南华山将成为麋鹿迁入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虎卫军介绍说,保护区还计划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麋鹿及其保护的认识。“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激发人们对这一独特物种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深入关注与了解。”
记者 王敏 李振文
本版图片均由
宁夏南华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