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开门红》剧照。
2.《雷霆特工队》海报。
3.《水饺皇后》海报。
4.《猎金·游戏》正式海报。
“五一”档过后,票房下滑、缺乏爆款成为众多观众的直观感受。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档票房为7.5亿元,同比下滑51%,延续了春节档后中国电影市场的低迷态势。春节档以来,尽管新片密集上映,但始终未能出现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级别的爆款作品,导致电影市场持续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面对这一现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还需要电影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在电影行业经历深刻变革的当下,无论是内容供给、产业模式还是发展方向,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与思考。
票房下滑爆款没有
类型片真的失灵了吗?
今年“五一”档集结了十多部影片,涵盖喜剧、家庭、传记、动作、动画等多种类型。其中,马丽主演的励志传记片《水饺皇后》、常远和邓家佳主演的喜剧片《人生开门红》、刘德华和欧豪等主演的金融商战片《猎金·游戏》、 北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大风杀》,以及张婧仪和蒋勤勤主演的家庭片《独一无二》被视为档期内的“种子选手”。然而,经过一番“静悄悄”的竞争后,市场表现并不乐观。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档(5月1日~5月5日)票房为7.5亿元,同比去年的15.27亿元下滑51%。此前的清明档同样表现低迷,尽管新片密集上映,票房仍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而整个4月票房仅为11.97亿元,同比下滑近50%。
具体来看,《水饺皇后》以1.92亿元票房位居“五一”档榜首,《猎金·游戏》以1.35亿元排名第二,成为档期内仅有的两部票房破亿的影片。作为领跑者,《水饺皇后》斩获了首映日场次、预售票房及总票房等多项冠军。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创业历程,融合女性奋斗、年代情怀和实力派演员阵容等卖点,但最终未能成为爆款。口碑方面,观众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赞赏马丽突破喜剧形象,演绎出单亲母亲的坚韧与奋斗,极具感染力;也有人认为故事单薄,叙事仓促,对主角的成功缺乏足够铺垫,导致情感共鸣不足。甚至有影评直言:“马丽演技在线,却难以带动票房。”
票房下滑的直接原因是观众观影意愿低迷——今年“五一”档无一部新片票房突破两亿元,这是近三年来的首次。无论是励志传记片《水饺皇后》、节日刚需喜剧《人生开门红》,还是犯罪题材的《猎金·游戏》《大风杀》和家庭温情片《独一无二》,尽管各有亮点,但均非高成本制作,市场预期本就不高,自然难以激发观众热情。
除了影片吸引力不足,口碑分化也影响了新片的后劲。豆瓣评分显示,除《大风杀》获得7分外,其余影片均未达7分,反映出电影质量与观众需求的不匹配。这一趋势在接下来的端午档和暑期档恐难改善,毕竟优质作品储备有限,片方也更倾向于避开冷档期。此外,作为节假日刚需的喜剧片此次表现惨淡,《人生开门红》和《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未能复制以往喜剧片的强势表现,甚至排名垫底,释放出类型片失灵的警示信号。显然,观众对影片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仅靠套路化喜剧或单一题材已难以赢得市场。
这一现象在女性题材电影中同样明显。去年,宋佳和章宇主演的《好东西》在冷档期斩获7亿元票房,打破了行业认知;而今年冯小刚执导的《向阳花》和《水饺皇后》虽以女性故事为核心,却未能延续辉煌。
体量受限 冲击严重大众真的需要电影吗?
尽管体量有限,但今年“五一”档的影片类型可谓百花齐放,题材丰富且不乏创新。从场面宏大的动作片到情感细腻的现实题材作品应有尽有,上映影片数量较去年同期还多出4部。各片在受众定位上区分明显,覆盖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域的观众群,理论上这有利于降低同质化竞争,提升市场整体表现。然而最终的市场表现证明,在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和微短剧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电影艺术正面临转型拐点。
“电影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唯有以变应变,以变求变,找到有效应对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够不断增强电影的活力和动力。”目前,业内这样的声音很普遍。的确,在日常时段推出符合市场需求、成本可控的作品,来满足观众在不同时段的观影需求,目前来说极为迫切,也是破题的有效路径,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如今连好莱坞的一些经典IP电影几乎也卖不动了,《美国队长4》就是很好的例子。漫威新作《雷霆特工队》是今年“五一”档唯一的一部好莱坞大片,但口碑与票房一样平平无奇,不少观影者在作选择时更倾向于动漫类电影,因此反倒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经典代表作《幽灵公主》4K修复版一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产业层面,财报显示,多家电影上市公司2024年由盈转亏,一些依然盈利的头部公司的利润也出现了大幅下滑,有的甚至会因为一两个项目失利而导致产出的暂时空白。以博纳影业为例,在经历春节档《蛟龙行动》的票房失败后,已经连续缺席了清明档和“五一”档。作为头部公司,难以持续推出卖座电影,却因为一两个项目失利而“隐身”,说明电影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只不过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劲爆表现让不少人被误导,进而产生了误判。
对于观影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清明档和“五一”档走进影院会发现,如果避开一两部相对热门的影片和热门时段的话,几乎就可以实现包场自由了。一方面与电影自身的季节性与时令性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影院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关系。面对日益流失的观众,刺激消费已经不只是其他行业所要进行的重点攻坚任务了,也是电影行业需要面对和审视的重大问题。此种情形之下,曾经一度发挥作用的“票补”措施说不定又开始被提及,说不定马上就会回归,但是实施的前提必须是一部电影在上映前对自身产品质量和市场预期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形成多方顺畅合作的完整营销链条,在兼顾作品与观众的同时,实施必要的票补措施,从而有效刺激观众对“低成本消费”的本能反应。当然,这样的举措虽然不能完全保证影片在上映期间实现商业预期,但至少对于当下观众真实的消费诉求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有效的,从而让电影在题材和市场回馈上保持较为对等的温度与效果。
另外,除了做好电影本身之外,拓展新的商业化机会是必须要走的路径,衍生品就是一个重要方向。如果用周边、联名款等衍生品将电影档期延长,增加产品的存在感,在获得更广阔收益的同时,也能够增加线下消费的场景和频次,进而反哺到电影的制作当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毕竟,相比时长、成本和影院数量这些必须要考量的现实问题,培育IP尽管是一个更加长期和艰难的过程,但或许也是电影行业能够寻找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影视遇冷 演员跨界音乐节会成为平替吗?
一个有趣的市场现象正在显现:在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同时,音乐节却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不仅一二线城市音乐节举办频次增加,下沉市场也异常活跃。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待业”演员开始跨界登上音乐节舞台,形成了独特的“演艺再就业”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在已经过去的“五一”假期里,罗云熙、赵露思、任嘉伦、张晚意、张新成等数十位演员以“多栖艺人”的身份,在不同城市登上了音乐节的舞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赵露思,先是在5月1日现身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后又马不停蹄赶往安徽滁州,参加了5月4日的滁州葫芦果音乐节,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除了赵露思,张晚意也参加了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并且连续两天都在现场,不仅翻唱经典歌曲,还演唱自己发行的单曲《万分之一》。与此同时,罗云熙在5月1日现身太湖湾音乐节,演唱了《香蜜沉沉烬如霜》等歌曲;张新成在5月2日现身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和南京咪豆音乐节;任嘉伦则参加上了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压轴出场。
对于银川市民来说,在已经过去的“五一”假期里,音乐节恐怕是看的最频繁的节日“硬菜”,阅海民谣季、览山公园音乐演艺、西夏啤酒公园超级音乐节以及图兰朵葡萄酒小镇摇滚盛宴等扎堆出现,后面还会有拼盘演唱会以及各种小型现场演出等,而且更多景区也参与其中,比如6月底的水洞沟音乐节等。以西夏啤酒公园超级音乐节为例,虽然有张震岳、金志文、万妮达、陈慧娴、海来阿木等歌手参加,但同样也请来了演员李治廷担任嘉宾,其本身拥有不俗的唱功是一方面,但带动票务销售也是重要考量。
显然,演员的高知名度对于音乐节来说,尤为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卖票和周边消费。以赵露思为例,其参加的两场音乐节门票在开票后迅速售罄,对文旅消费的带动力也是相当强大。罗云熙、张新成、任嘉伦等演员的粉丝同样带动音乐节周边住宿、旅游等衍生消费大幅增长,甚至这些粉丝购买音乐节溢价票的意愿也比普通乐迷高出4.8倍。部分人气演员、一线明星加盟的音乐节,其票价往往高出其他音乐节好几倍。由此可见,知名演员
加入地方音乐节,为“明星+在地文化”的混搭新模式提供了更灵活的营销卖点。对于主办方来说,邀请演员参与音乐节演出不仅可以提升音乐节的知名度,而且还能带动更多的票房收入,尤其是在音乐节逐渐转向下沉市场的当下,流量演员的加入对当地文旅消费的带动能力异常有效。
当然,随着大批演员的加入,粉丝文化的渗透也引发了老牌乐迷的不满。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发起了一项“音乐节该不该请演员”的投票,其中传统乐迷与演员粉丝形成了对立阵营,72%的独立音乐爱好者选择“坚决抵制”,而88%的演员粉丝支持“多元发展”。一方想要跨界破圈,一方想要流量加持,如果能够有效契合、双向奔赴是能够达到更好的商业目的。当前,不少地方的文旅产业都与演艺、音乐节、演唱会等绑定发展,而且还会提供资金补贴,其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消费。因此,音乐节持续向影视圈倾斜的趋势暂时不会改变,但音乐节会成为平替吗?答案当然肯定也是否定的,毕竟大众期待的不是两种文化此消彼长的生存竞赛,而是深耕创新、融合共生。
记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