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晚上,在银川遥剧场,总有一群戏剧爱好者聚集于此。白天,他们是普通上班族,而当夜幕降临,他们便化身为充满激情的戏剧追梦人。他们大声朗诵台词,用肢体语言尽情表达内心情感。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非职业”演员们,出于对戏剧的共同热爱而相聚,在舞台上开启了一段奇妙的艺术之旅。
一群“不务正业”的追梦人
3月26日,遥剧场非职剧团开启了首次训练。一直热衷于配音秀的范宁楠想尝试踏入戏剧的世界,毫无舞台经验的她参加了第一堂课:肢体接触与破冰训练。
她回忆道,初次见面时大家难免生疏紧张,但通过情感交流和简单的肢体接触,伙伴们很快就拉近了距离。在遥剧场特邀的王凯琪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通过面对面对话、信任互动和肢体接触,逐渐卸下心防,也熟悉了剧场环境。
5月13日,又是一个周三。范宁楠和剧团的新成员们渐渐熟络起来,认识了一直怀揣戏剧梦的陈镭丹,渴望与内心深度对话的任嘉仪……他们开始培养默契,一起朗诵《女仆》的剧本台词。每个人都全情投入,用饱满的情感和热烈的激情演绎,甚至用肢体语言为台词“加戏”,开心得不得了。
朗诵结束后,他们偶尔会分享彼此的故事,讲述与戏剧的缘分、过往的人生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年龄、性格、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对舞台和艺术充满向往。加入非职剧团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却不愿做一个庸俗的大人。
给普通人的舞台“魔法”
“过去我们都是为特定剧目临时召集素人演员,演出结束后排练就终止了。这次是第一次常规化运营非职剧团。”宁夏青年戏剧导演、遥剧场艺术总监李思遥解释道。所谓非职剧团,即非职业剧团,这种形式在一线城市已很普遍。而触发他这个想法的,是近一年来戏剧演出时遇到的新观众。
“我惊喜地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一批全新的戏剧爱好者。这说明始终有新鲜血液热爱并尊重着戏剧艺术。”正是这个发现,促使李思遥决定招募成人戏剧爱好者,开办长期戏剧课堂——非职剧团。
出乎意料的是,报名情况异常火爆,共有26人报名,其中以女性居多。为此,李思遥专门组织了一场茶会。会上大家畅谈了对剧团的期待:有人渴望登上舞台,有人希望获得戏剧疗愈,有人想通过表演改变自己,还有人想体验百态人生……而李思遥则希望通过戏剧表演,让参与者能更关注自我内在,并将所学反哺到本职工作中,为职场生活披上一件“魔法外衣”。
素人演员的“破茧”时刻
每周三晚上是非职剧团的固定排练日,也是许多剧团成员最期待的日子。经过两个多月的坚持排练,成员们都感到既兴奋又感慨。5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与这些非职剧团的成员们聊起了她们加入剧团的初衷与收获。
在剧团成员中,刘苑苑是遥剧场的常客。这位非职业戏剧演员在2023年第一届群众戏剧节上参演了李思遥导演的原创剧目《有一天》,从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光芒。当时的她刚辞去国企工作,正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不确定性,而戏剧舞台给了她全新的天地。2024年年末,她作为遥剧场原创作品《奶奶的诗》的主演之一,登上了日本横滨表演艺术大会的国际舞台。
尽管已积累了不少表演经验,刘苑苑依然坚持参加非职剧团。对她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打开”:“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打开自己,用肢体传递信息,让情绪得到释放,使身心更加自由。我发现自己离真实的内心越来越近了。”在和大家一起排练《女仆》剧本时,她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专注力提升了,情感投入也更加深入。
因热爱相聚是最美好的相遇
“90后”成员陈镭丹性格活泼,她坦言自己从小就有戏剧梦:“每次看电视剧里的演员表演,总觉得自己也想演。”她加入剧团的初衷很简单——突破身份限制,打破内心框架,渴望挑战各种性格鲜明的角色,无论是骄傲的、敏感的,还是张扬的。
经过两个月的排练,陈镭丹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更加有趣了。她笑着说自己现在经常“戏精上身”,和周围人互动都带着表演的趣味。更重要的是,戏剧帮她排解了情绪:“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情绪更稳定了,开始从向外索取转向内心探索。”
马燕则是因为看了遥剧场的《青春禁忌游戏》而爱上表演的。“看完就特别想尝试,”她骄傲地说,“现在我都跟朋友说周三别约我,我要排戏。”
从事礼仪培训的任嘉仪希望通过戏剧增加人际体验。她发现每节课都能和伙伴碰撞出新火花:“我们的默契越来越好了。”
听到这些反馈,李思遥备感欣慰。他认为,最美好的事就是见证这群人因热爱而相聚,为目标而努力。他期待未来能给更多戏剧爱好者提供舞台机会,让艺术治愈都市人忙碌的心灵。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