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行在团结路,如在画中游 2025年05月19日  李尚

在5月18日的宁夏银川马拉松赛上,当跑友们沿着亲水北大街向北前进,转入团结路段时,一片豁然开朗的美景映入眼帘。这条全长2.1公里、宽90米的道路,以绿树成荫的带状公园为脊,两侧现代建筑与湖泊湿地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作为赛程中最具辨识度的路段之一,团结路不仅见证着本次大赛运动员的汗水与坚持,更浓缩着银川这座城市对“生态宜居”的深刻诠释。

航拍镜头下的城市诗行

“从空中看,团结路像被风吹起的绸缎,轻盈地铺在楼宇之间。”短视频创作者杨明凯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看着镜头描述此刻所想。他的账号以航拍银川风光为主,而团结路是他最常取景的“宝藏”。在他的镜头下,道路中的绿化带如同一条翡翠河流,对称的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规整有秩、拱卫两侧。路旁,银川市民大厅的流线型穹顶与宁夏美术馆的几何立面,在俯视视角下形成强烈对比,生活与艺术仿佛在此亲切对话。

杨明凯说,黄昏时分的团结路最具梦幻感:“夕阳把中华鼎的影子拉得很长,图腾柱上的浮雕在逆光中若隐若现,无人机穿行其间,像在览阅一幅立体的画卷。”他的作品曾登上同城热搜,画面中,车流化为光轨,绿化带中的景观灯逐次点亮,整条路如同被星火点燃,网友留言:“原来银川的夜晚,也可以如此赛博。”

这条路的四季变幻同样令人着迷。春日里,新绿的草坪与粉色花海交织,宛如大地打翻的调色盘;冬日雪后,道路被银装素裹,图腾柱上的浮雕在白雪映衬下更显厚重……在团结路的美丽画卷中,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握手,生态与人文在此处交融。

建筑、自然与光影的共舞

如果说航拍视角展现的是团结路的骨架,那么漫步其间,便能触摸到它的血肉与灵魂。

道路南北两侧的地标建筑——银川市民大厅与宁夏美术馆,是银川文化气质的具象化表达。银川市民大厅的弧形屋顶形似远处的贺兰山轮廓,玻璃幕墙倒映着云卷云舒。与之相对的宁夏美术馆,则以厚重的灰色外墙呼应着苍茫大气的西北美学。

向东行至宁安北街交叉口,一尊高9.9米的中华鼎雕塑巍然矗立。鼎两侧有八组石制图腾柱,柱高9米,有天、地、龙等8个主题。再往西就是祥和楼,这座建筑飞檐翘角,将中国古建筑里楼、亭等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展示出来,仿佛与古老的时光遥相共鸣。

自然与人文与在此亦完美交融。小微公园里春花如雪,秋日银杏铺金,栈道蜿蜒穿行于湿地之间,步移景异。夜幕降临时,景观灯带沿绿化带美丽铺展,与不远处高楼的霓虹梦幻交织。摄影爱好者蒋玉民常去湖边:“你看这水面,白天倒映着蓝天,像莫奈的《睡莲》;晚上灯光亮起,又成了梵高的《星空》。”

盐碱地“长出”的美景路

站在今日繁华的团结路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盐碱荒滩。这片区域经历了三次不同“命运”,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湖泊分布,候鸟成群,芦苇摇曳;第二次是盐碱地上“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稻田,承载着农民对温饱的渴望;第三次是如今的城市生态美景,见证着现在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上世纪60年代时,为求生计,村民们围湖造田,湿地也萎缩成零星水塘。上世纪90年代,退田还湖举措让这里的湿地重获新生。2004年,阅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2010年阅海湾CBD建设启动,将道路建设与生态深度融合。团结路的诞生,本身就是银川这座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市民生活的活力纽带

清晨,骑行爱好者吴彤的车轮驶过团结路。她的运动摄像机记录下这样的画面:路上,洒水车画出的彩虹还未消散,早班公交载着睡眼惺忪的上班族驶过。“在这里,快与慢从不冲突。”她说。

对跑步爱好者而言,团结路是“天然补给站”。训练时,沿着道路惬意奔跑,还可以在附近的小微公园里做一做拉伸。夜幕降临时,团结路又化身为都市人的休闲港湾,路边有散步的夫妻、骑车的学生,大家共享这片美丽的空间。

团结路的变迁,是一座城市生长与进步的缩影。正如航拍镜头中那条伸展的美丽“绸缎”,团结路所指向的,是一座城市在奔跑中对美好的永恒追逐——那些被光影定格的瞬间,被脚步丈量的岁月,被湖水收藏的故事,终将在时光中沉淀为丰厚的城市基因。

记者 李尚 文 李靖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