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银川市最早的城池—— 塞外浑怀障 2025年05月19日  鲁人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银川全境尚属奴牧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巡北边,过了上郡,遇燕人卢生出海寻长生不老之药返还。卢生言以鬼神事,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就是匈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取得“河南地”,即河套地区的黄河以南各地。至此,银川平原的黄河以南地区归入秦王朝版图。

第二年,蒙恬在黄河沿岸因河为塞,筑城障据守,其中在银川市境内的叫浑怀障,或称塞外浑障。这是一座军事要塞,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城池,在西汉时仍在使用,故被列入《汉书·地理志》。南北朝至隋朝,这里又先后设置有历城、历城郡、建安县、大润县、广润县、灵武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蒙恬筑浑怀障算起,距今已有2223年历史。

01 秦时浑怀障在黄河东岸

关于塞外浑怀障,《水经注》卷三的《河水注》记载:“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迳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障西。”文中的廉县,《汉书·地理志》有记载,说王莽时更名西河亭,由此可见,当时的黄河干流,就在其东面不远。

廉县的遗址,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找见。1986年曾给牛达生、许成两位文物大家当向导到现场踏勘,发现有不少汉代绳纹灰陶罐残片,并拾得汉代五铁钱一枚。询问作业的拖拉机手,得知耕地当时虽属暖泉农场六队,但行政区划属平罗县下庙乡暖泉村界。黄河由廉县改变方向,折向东偏北,在塞外浑怀障与枝津汇合。也就是说,秦朝时浑怀障在黄河东岸,即内侧。这与当时“河南地”的其他城市一样,都在黄河内侧,与匈奴以黄河为界。

02 浑怀障的始筑时间

《水经注》没有说浑怀障的修筑时间及性质,但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有记:“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怀所理道。”蒙恬发兵30万击匈奴是在公元前215年,战争取得胜利,匈奴退到黄河外,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打下的疆土需要设防固守,第二年,秦始皇便下令“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也就是说,从甘肃榆中经阴山到今晋陕间的黄河沿岸,筑城为塞,屯兵戍守。其中在宁夏境筑县城1座,即富平县,在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附近;筑城障2座,浑怀障为其一,另一座名“神泉障”,在今青铜峡市峡口镇。

由此可以确定:浑怀障筑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障,指军事防御工程;塞外,长城以外;道,在这里指军事机构,设都尉管理;“浑怀”是都尉的姓名。因此,浑怀障的性质,属军事防御要塞。

03 北魏时更名为历城

到西汉,浑怀障仍在使用。《汉书·地理志》:“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这部史书的《地理志》特别简略,记入今宁夏平原的城名,只有富平、灵州(洲)、灵武、廉、眴卷5个县名和2个障名,其他史籍记载的上河城、南典农城、北典农城,都未记入。浑怀障能在《地理志》中出现,说明城池规模与县城差不多。卫青击败匈奴后,筑卫朔方,汉武帝又下令斥塞卒70万开展军事屯垦,也包括塞外浑怀障。

从东汉后期到东晋十六国,中原朝廷内战不休,无力控制宁夏平原,没有郡、县等行政建制,浑怀障也从史籍中销声匿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它才在史书中再次出现,并更名为郡、县。

首先是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中写道:“……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障西,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三齐,古地区名,泛指今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历下,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北魏时设县,称“历城”属齐州济南郡。今济南市设有历下区,位于全市的核心地带。北魏政权建立后,“三齐”仍由南朝的宋刘政权控制。按《魏书·显祖纪》的记载,皇兴元年(467年)秋八月,魏献文帝派慕容白曜攻下历城,到皇兴三年(469年)正月才“平三齐”。此后,将三齐的人口大规模迁往其他地方。其中历下是人口大县,于太和初年(477年)徙民于浑怀障,更名为历城,属“地名搬家”。

04 建安县和广润县

郦道元出生时间失考,卒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水经注》的这段记载,比其他文字记载更为真实,因为郦道元有两个优势:第一,当朝人记当时事,不必寻根稽考;第二,他在去世的前一年,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奉诏持节,到薄骨律镇全权处置撤镇改灵州及郡县设置事宜。薄骨律镇原属军政合一机构,管辖今天的宁夏平原及周边,不领郡县。改为灵州后,要增设一批郡、县、城邑,要择地、取名、划界,很是麻烦。所以,他“访诸耆旧”,亲自调查。调查经过,在《水经注》中也有记载。所以,他对灵州境域的历史、山水,都相当熟悉。

到北周时,由于人口太多,又将历城升格为历城郡,同时设建安县。对此,《太平寰宇记》有记载:“废灵武县……本汉富平县。汉置浑怀都尉理所。《水经注》云:‘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障西。’是也。后魏太和初,平三齐,后徙历下人处于此,遂有历城之名。后周因置历城郡于此。”

隋朝废除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建制,改为州、县两级,历城郡被裁撤。保留建安县,但曾三次更名。《隋书·地理志》卷二十九载:“灵武,后周置,曰建安,后又置历城郡。开皇三年郡废”。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更详:北周天和年间(566~572年)置建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大润县,旋改广润县;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名讳,又改为灵武县,并迁移至胡地城(西汉灵武县故址,在今青铜峡市邵岗镇)安置。

至此,浑怀障的历史中断,成为无人居住沙荒之地,直到民国年间,才划属陶乐设治局,后为陶乐县域。

鲁人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