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宁夏,日头开始显出几分泼辣。想要一份清凉并不难,一盘荞麦榛子凉粉便是消暑佳品:透亮的凉粉浇上酱醋汁、辣酱,再撒一撮香菜末等辅料,堪称宁夏人对抗暑气的秘密武器。这道美食以荞麦和榛子为原料,经过复杂工艺精制而成。它不仅承载着宁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蕴含着塞上人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千年荞麦,一份清凉
宁夏荞麦榛子凉粉的制作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传统工艺。“盐池的美食和美景一样令人目不暇接,单是荞麦面就有多种吃法。如今天气渐热,来一碗荞麦榛子凉粉再合适不过了。”美食爱好者王凯谈起家乡美味时这样介绍。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盐池县盛产的荞麦质地细腻、口感独特,正是制作凉粉的上佳之选。
“宁夏荞麦榛子凉粉的历史与当地悠久的荞麦种植传统一脉相承。”王凯介绍说,宁夏地区种植荞麦的历史悠久,早在宋代西夏割据时期就已经有种植荞麦的记录。随着荞麦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宁夏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荞麦为主要原料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在盐池县,作为宁夏重要的荞麦产区,其荞麦种植历史尤为悠久。“宁夏盐池县盛产荞麦,盐池荞麦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不仅是对盐池荞麦品质的肯定,也反映了它在宁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众多荞麦美食中,凉粉一定不可错过。”王凯说。
蓝花搪瓷盆里的光阴故事
“咱盐池人管这叫‘活命粉’。”在银川经营私企的赵朋说起家乡味道,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小时候家境拮据,天还没亮就能听见母亲窸窸窣窣起床的动静。“荞麦魂儿怕太阳”,母亲总念叨着这句话,在鸡叫头遍时就摸黑开始准备凉粉。
那个掉漆的搪瓷盆至今烙在他脑海里:蓝底白花,盆沿磕出个月牙状的豁口。当母亲把荞麦糁子倒进盆里泡水时,干燥的颗粒碰撞盆壁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天刚蒙蒙亮,约莫6点光景,母亲搓揉糁子的剪影,就成了赵朋记忆中最温暖的晨景。
说起制作工艺,赵朋如数家珍:先将脱皮荞麦榛子清水浸泡至能轻松捏碎,装入滤网袋沥水,再转入盆中加清水反复搓揉。这步最考手上功夫,力道要足又不能过猛,才能把淀粉充分释放出来。过滤时全家总动员的场景最是难忘——父亲攥着粗布口袋,母亲把马扎倒扣在盆沿,整个人骑坐上去压浆,木架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
“熬制时的火候就是凉粉的命门。”赵朋眯着眼回忆,小时候自己专管蹲灶口添柴,要保持锅底那圈蓝火苗不旺不灭。“我娘说这是‘鬼火候’,火大了凉粉发苦,火小了又凝不成形。”这微妙平衡直接决定了凉粉的透明度、弹性和口感。最后只需交给时间,待其自然冷却,晶莹剔透的凉粉便悄然成形。
传统凉粉也能做出新花样
“凉粉口感独特,筋道爽滑又入口即化,荞麦的清香与榛子的坚果香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王凯介绍,“与常见的豌豆凉粉或绿豆凉粉相比,宁夏荞麦榛子凉粉风味更独特,这正是它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原因。”更难得的是,这道美食还具有清热解毒、降血脂血压等保健功效,是美味与健康兼具的佳品。
说起创新吃法,王凯眼中闪着光:“我最推荐‘凉粉沙拉卷’,将凉粉切丝配黄瓜、胡萝卜和鸡胸肉,用越南米纸卷好蘸泰式酸辣酱,清爽低卡。”对于嗜辣者,他建议尝试麻辣凉粉拌面:“把凉粉刨成宽面状,浇上麻酱、辣椒油,撒花生碎和榨菜丁,比普通凉面更筋道。”夏日里,他还独创了凉粉冰碗:“挖空凉粉做碗,放入水果丁、芋圆和红豆,浇上椰奶,解暑又美味。”最令人叫绝的是烧烤凉粉:“厚切刷油烤至微焦,撒孜然辣椒面,外脆里嫩,风味独特!”这些创新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带来了全新体验。
随着气温攀升,这道融合传统与现代、美味与健康的特色美食越发诱人。无论是经典吃法还是创意新品,宁夏荞麦榛子凉粉都能带来清爽与满足的完美体验,让人念念不忘。
制作步骤
1. 调浆过滤
混合比例:200g荞麦粉 + 600ml冷水(分3次加入,边倒边搅拌)
去渣处理:将混合浆液过筛2遍(或用双层纱布挤压过滤),滤渣再次加50ml水揉搓,榨干淀粉
2. 熬制成糊
预热锅具:不粘锅烧至滴水成珠(约180℃)
初段熬制:倒入浆液,中火持续单向搅拌(15分钟),当浆液变稠、出现“鱼鳞纹”时,加盐和醋(提升弹性)
收稠判断:木铲挑起浆液,能缓慢流下成片状即可关火,注意,最后1分钟改小火,加快搅拌频率
3. 定型冷却
容器处理:碗底薄刷芝麻油(防粘),倒入热浆后轻震3次消泡
降温方案:室温静置2小时(盖湿布防干裂)
冷藏定型:移入冰箱2小时(口感更冰爽)
检验标准:手指按压凉粉中心,回弹不粘手既完成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