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古渠邂逅城市更新的时代浪潮,当孩童纯真的笑颜化作公共空间设计的灵感源泉,红花渠正以一场匠心改造,重新丈量城市与生活的距离。从岁月斑驳的渠堤到充满童趣的生态长廊,这里已浇筑出一片承载希望与欢笑的温暖天地。
适儿化改造有温度
晨光里,红花渠畔回荡着清脆的笑声,3岁的朵朵在彩色步道上奔跑,妈妈赵琼用手机记录这一刻。“楼下就是孩子们的欢乐场。”赵琼道出了这座城市对儿童的温柔守护。
红花渠,曾因设施老化、环境杂乱被居民称作“被遗忘的角落”,这几年经过加固渠堤、硬化路面、打造运动步道、补种绿植与规划休闲健身路径,让周边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这还没有止步,红花渠沿线有7所中小学校、8000多名学生,去年11位自治区级人大代表又联名提出《关于加快实施红花渠沿线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项目的建议》,随后相关负责人和各部门实地查看、现场督办、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开启了新一轮改造。
适儿化改造,不是简单增设娱乐设施,而是以儿童视角重构城市空间的全新探索,通过安全设施升级、自然教育融合,打造既能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又能促进代际交流的复合型公共空间。于是,改造以“一带四区十二节点”构建特色格局,一带指儿童友好文化传承纽带,四区为儿童研学区、贡花故事区、历史人文区、活力渠廊区,十二节点包括渠源探秘、生态教育基地、南巷友好社区、银川桥文化、一米安全乐岛、渠上写诗、贡花记忆长廊、南塘雅韵诗书廊、银川时光走廊、望渠街、智慧康道、生态休闲绿廊等。
“改造前我们做了入户调研,发现孩子们最渴望的是能有更多的玩耍处,大人则希望场地要安全再安全。”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现场负责人张凯说,项目组收集到多条来自居民的“金点子”,从儿童游乐区增设安全防护的贴心建议,到科普展板样式的创意设想,每一条都被认真记录并融入设计图纸。
以儿童为主精心设计,打造尊重天性的游乐休闲天地,这场改造,正是送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值得一提的是,一场多人参与的LOGO征集活动,更是把红花渠与市民的心连得更紧密。最终脱颖而出的“两条道路链接着三个脚印”标识,用简洁线条勾勒出古渠特色,既承载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艺术气息。
让自然与生活同频
初夏时节,红花渠两岸镀上了一层绿意,在自然科普园,几个孩子一边玩耍,一边了解周边的植物,“这是杨树、这是槐树……”他们踮着脚尖触摸叶片,不远处两位居民漫步在彩绘步道上,一路说笑。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红花渠摇身变为串联城市生态廊道与儿童成长空间的亮丽纽带,以“道路+互动科普+森林课堂”三位一体模式亮相。
沿着栈道缓步前行,丰富的元素如跃动的音符镶嵌在各类植物之间。卡通造型的科普展板图文并茂,艺术绘画展厅和写生区为喜爱绘画的居民提供展示平台,“大自然讲堂”则利用自然景观打造户外课堂,方便开展学习活动,还精心设计了分龄活动区,连照明设施的高度都专门调整到孩子平视范围,确保安全又有趣。
除了对儿童友好,红花渠也把全龄友好藏在每个细节里,项目负责人田辉介绍,蜿蜒的步道特意避开陡坡,沿途错落有致摆放着座椅,无论是孩童嬉戏,青年写生,还是老人闲坐,都能在此寻得一方惬意天地。
未来,红花渠还会更加智慧灵动,兴庆区将启动智慧化导览项目建设,通过智能导览系统精准串联沿线景观节点,市民游客只需轻点设备,便能开启一场便捷又有趣的探索之旅。
“这里不仅是服务站点,更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负责人介绍,未来该项目能带动沿线餐饮、文创等业态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红花渠畔变身文旅消费新热点。
古渠成为“民心打卡地”
红花渠畔,清风徐来。昔日旧貌换新颜,漫步于此的居民们笑意盈盈,纷纷畅谈改造后的新体验。
“路平了、树多了、渠水也清亮了。每天清晨我都喜欢沿着彩绘步道锻炼身体。”家住胜利街街道清苑社区的居民刘秀丽说,看着红花渠的蜕变,她十分感慨:“以前觉得没什么好玩的地方,现在每走一步都有新发现,满眼都是绿意,心情格外舒畅。”
与此同时,清苑社区计划深度挖掘红花渠生态文化资源,围绕“文明+生态”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兴庆区第二十幼儿园教师马园对改造后的儿童研学区赞不绝口:“这里简直成了孩子们的户外课堂,动物、植物、节气展板生动有趣,座椅、教学板等设施一应俱全,大家在这里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
在祥和社区辖区,红花渠边的南巷邻里驿站不仅提供休憩座椅,还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居民在此话家常、学手艺,让邻里情在欢声笑语中不断升温。“以前想带孩子散步,得特意绕远找合适的地方,现在家门口的红花渠边就成了宝藏遛娃地,环境优美,晚上亮着柔和的路灯,全家一起特别安心。”居民张淑萍说。孩子在旁边迫不及待地接过话茬:“我每天都和小伙伴在步道上比赛跑步,再去和卡通雕塑合影,可比在家里玩有趣多啦。”童言童语间,藏不住对这片新空间的喜爱。
居民们的话语,字字句句都流淌着对家园蝶变的欣喜,这些真诚分享,不仅勾勒出红花渠改造后的美好生活图景,更凝聚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平坦步道到童趣空间,从生态长廊到便民设施,每一处改变都承载着民生温度,这条见证城市变迁的古渠,将以更温柔的笔触,成为镌刻美好记忆的心灵栖所。
记者 肖梦琪
本版图片均由 记者 郎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