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水利脉络中,红花渠是唐徕渠八大支渠之一,公元678年开掘,因早期两岸遍植红花药材而得名。从古人的灌溉渠,到如今城市的景观“丝带”,红花渠的改造绝非简单的环境工程,而是承载着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三重使命。要珍视古渠的价值,通过历史与现代的对话,重塑城市文明基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
古渠改造是优化城市水环境的关键切口。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区水系往往面临淤塞断流、水体污染等生态危机。红花渠曾经也未能幸免,好在我们及时制止污染。通过截污清淤、生态护坡等工程,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增强城市防洪排涝韧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古渠改造串联起城市绿地网络,形成生态廊道,从而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城市生态承载力。
古渠是激活城市记忆的文化载体。作为农耕文明的活态遗产,古渠承载着灌溉智慧、治水精神。其改造要注重文化赋能,要通过保护古渠,留存历史记忆,塑造城市精神标识。最终将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使市民在亲水体验中感知文化根脉。
古渠改造是重构空间价值的“催化剂”。传统城市更新常陷入“大拆大建”的窠臼,而古渠改造通过微更新,可激发片区活力。以水系为脉络,串联起历史街区、商业中心、公共设施,形成线性公共空间网络,让老人小孩都能在这里找到生活的乐趣。这种“以水兴城”的模式,既能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历史肌理的破坏,又能通过空间价值重塑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千年古渠的改造,本质是城市文明演进的缩影。它既非对历史的简单复刻,亦非对现代的盲目追随,而是在生态、文化、经济的多维张力中寻找平衡点。当清流重现渠中,当孩童在渠边嬉戏,当市民在滨水步道休憩,千年古渠在城市演进中,完成了它的重生。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