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博创新:让历史文化“活态生长”
为了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银川在深化文博创新、服务公众需求方面不断发力,通过多种举措推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各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内涵,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展览:宁夏博物馆的“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精心挑选了120余件展品,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涵盖多种器物门类,展览亮相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外地场馆,让银川的文化魅力传播得更远;“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日前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来自银川的137件(套)文物,开启了银川与北京两地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在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方面,银川积极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博物馆与学校紧密合作,将博物馆变成了“第二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博物馆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研学课程。小学生可以参与文物修复模拟体验,学习如何修复破损的陶器;中学生则可以参加考古挖掘实践,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乐趣。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让学生们走出了书本,真正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这种教育方式比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教师张艳说。
推动文博场馆智慧化转型也是银川深化文博创新的重要举措。如今,走进银川的各大博物馆,智能导览系统随处可见;线上预约购票平台便捷高效,观众可轻松规划行程,无须再为排队等待而烦恼。博物馆还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参观行为和需求,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展览内容和服务方式,实现精准化文化供给。
此外,银川还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银川将博物馆与周边的历史文化景点、自然景观串联起来,打造了多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游客可以沿着线路,一边参观博物馆,了解银川的历史文化,探寻城市千年文脉,一边游览贺兰山、黄河等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带动了当地文化消费的增长。近年来,银川各博物馆的年接待游客量持续攀升,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科技与传统的奇妙交融,到多元体验带来的文化共鸣,再到深化文博创新服务公众需求,银川在文博领域的每一次探索与创新,都让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愈发闪耀。如今,银川的文博热潮持续涌动,文化消费活力全面激发,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
记者 鲍淑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