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甲状腺日。2025年5月20日~26日是第17个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甲状腺疾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其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逐年增高。那么,哪些人容易被甲状腺结节“盯上”?什么样的甲状腺结节需要警惕?甲状腺结节又该如何防治?本期,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汪燕燕为大家科普了甲状腺结节的相关知识。
甲状腺关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甲状腺是一个很小的蝴蝶形腺体,位于脖子底部、喉咙下方,它的位置浅、体积小,但却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体内新陈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全身器官几乎都会受到牵连,并且会伴随出现一系列代谢异常的症状。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形成的异常团块,可能是液体囊泡(囊肿)或固体组织。约1/3的成年人可通过超声检出甲状腺结节,女性比男性高发,尤其是30~50岁的中青年女性更容易中招。其中约95%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约5%可能为恶性,需要定期监测。
甲状腺结节为何多发?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被查出甲状腺结节?对此,汪燕燕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高分辨率超声普及,连3毫米的微小结节也能被发现,而过去只能靠手摸到1厘米以上的结节。其次,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长期熬夜、压力大导致内分泌紊乱,塑化剂、农药残留等环境污染物,都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另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体检项目中甲状腺超声成为常规检查,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
这些人易被甲状腺结节盯上
那么,哪些人容易长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女性(雌激素促进甲状腺细胞增生);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有甲状腺疾病);长期接触辐射者(如儿童时期颈部接受过X光治疗);缺碘或高碘饮食者(如长期大量吃海带、紫菜)。
这样的结节要警惕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无症状,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可能出现颈部鼓起小包块,吞咽时包块上下移,或者喉咙有异物感、轻微吞咽不适。
通常,甲状腺结节患者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需及时就医:结节突然变大、变硬;声音嘶哑、呼吸困难;伴有腹泻、心慌等症状,可能与甲亢相关。
小贴士
1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
2中药需辨证使用,含碘中药(海藻、昆布)不可自行长期服用。
3即使切除良性结节,也可能再生,改善体质才是根本。
中医怎么看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属中医“瘿病”“瘿瘤”范畴,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交织,病位涉及肝、脾、肾三脏,汪燕燕具体进行了分析。
●肝郁气滞,枢机不利: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导致情志抑郁者增多,而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久则化火伤阴,形成气瘿。临床常见甲状腺结节伴胸闷胁痛、急躁易怒等症。
●脾虚痰凝,湿浊壅结:饮食失节(比如嗜食肥甘厚味)、过度劳倦、损伤脾胃,水湿不化聚为痰浊。痰湿循经上逆,结于颈前,形成质地柔软的结节,多伴体胖倦怠、舌苔厚腻。
●肾精亏虚,痰瘀互结:久病及肾,阳虚则津液蒸腾无力,阴虚则虚火炼液成痰,终致痰瘀胶着,形成坚硬结节,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或久病患者。
发现后应做以下检查
汪燕燕提醒,发现甲状腺结节后,还应做以下检查:甲状腺超声,可判断结节大小、形态、血流,如报告出现“边界不清”“微小钙化”字样需警惕。还应做血液检测来评估甲状腺功能(TSH、FT3、FT4)和抗体。
此外,若病情较重,有巨大结节或怀疑周围组织侵犯,可选择 CT/MRI或细针穿刺活检,以确诊结节甲状腺的良恶性。
治疗甲状腺结节,中医有良方
“针对甲状腺结节,我院内分泌科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多手段协同干预的特色疗法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极大优势。”汪燕燕介绍。
●方药分型论治。经专业中医评估病情,对于肝郁痰结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配合夏枯草、猫爪草等抗增生中药;脾虚湿阻证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用药;痰瘀互结证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合消瘰丸等方剂。
●针灸疗法。局部围刺人迎穴、水突穴,远端针灸取太冲穴(疏肝)、丰隆穴(化痰)、三阴交穴(健脾),对甲状腺结节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此外,特色针法如火针,点刺结节最高点(直径>3cm者慎用),每周1次,临床观察显示可降低甲状腺结节风险等级。
●耳穴贴压。在内分泌、肝、脾区,用王不留行籽按压,每日3次。
●其它疗法。中药调和外敷甲状腺,红外线照射20分钟促进吸收;膻中穴、期门穴贴敷疏肝散结膏(含青皮、香附等),夜间贴敷8小时;大椎穴点刺后拔罐,每周2次,可改善气滞血瘀状态。
预防甲状腺结节的几点建议
“对待甲状腺结节的态度要理性,既要重视又不能过分紧张。日常保持健康的生活,也是预防甲状腺结节的有效方法。”汪燕燕建议。
饮食要注意碘的适量摄入。可摄入抗结节食物,如含硒量高的香菇,多酚抗氧化的苹果等。
注意疏肝,可每天练习“嘘”字诀,深吸气后发“嘘—”音,重复6次。
女性朋友日常还要避免生闷气,可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减压;经期还要避免熬夜,以防内分泌失调。
日常还应远离颈部辐射,减少不必要的CT检查。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