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旧物用不到 扔了又心疼 设立存放点 柔性破难题 楼道变成“杂物间” 社区治理有妙招 2025年05月23日  吴春霖

楼道堆物不仅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我市部分小区存在楼道堆积杂物的现象,自行车、旧家具、纸箱、腌菜坛等物品把楼道塞得满满当当。街道办、社区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但不久之后又会悄然“回潮”。

一方面,楼道堆物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顽疾”长久以来难以根除;另一方面,居民把不方便放在家中的物品放在楼道,说明居民确实有储物需求。如何平衡公共安全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基层治理需要突破的关键。

现象

不扔用不到 扔了又心疼

“一年到头用不到一两次,但又怕‘要用时没有’,放在屋里占地方,就搁在外面。”

“一户放,户户放,便宜不占白不占。”

记者在风华园东区的单元楼道内看到,好几层的过道和楼梯间都堆放着杂物。有的楼层,中间过道已经变身“储物间”,摆放着儿童车、花盆和洗脸盆等杂物,有的整个楼梯间都铺满各类纸箱、铁板、鞋盒等。“这些东西扔了可惜,放在家里占地方,只好堆在楼道里了。”居民李阿姨无奈地说。她的房子空间十分有限,一些旧物件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又舍不得丢弃,只能堆放在楼道里。

记者走访发现,堆物堆料不是个别住户、个别楼层才有的个例,而是整栋楼甚至整个小区的普遍现象。有不少居民表示,小区里家家都在占用公共空间堆物堆料,自己不这样做好像吃亏了。

“楼道堆物屡禁不止,有一部分原因是居民的‘占便宜’心理在作祟。”银川新顺和物业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干了20多年的物业服务工作,他发现,当一户居民看到有人将物品堆放在公共区域,而这样做不用承担任何后果时,就会产生跟风心理,认为“便宜不占白不占”。这种破窗效应一旦形成,楼道堆物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某老旧小区,两户邻居因为一点小事产生了矛盾,其中一户为了报复对方,故意在楼道里堆放了大量的杂物,挡住了对方的家门。另一户见状也不甘示弱,将更多的杂物堆放在楼道里。就这样,两家互相“攀比”,楼道里的杂物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整个楼道几乎无法通行。

一户放,户户放,除了有“占便宜”的心理外,也反映出居民确实有储物的需求。金凤区银啤苑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老旧小区堆物情况比较普遍。“这些杂物可能一年到头也用不上,但居民为了防止‘要用时没有’的情况出现,还是会找地方放起来。不扔一直用不到,扔了又怕会用到。放在屋里挤占空间,自己也觉得乱,因此就搁在外面,比如很多老旧小区常见的花盆、酸菜缸等物品。这些物品处理掉虽然不会造成太大的经济损失,但居民总是很心疼。”银啤苑社区工作人员说。

难点

没有专门处理渠道 大件物品回收难

“废旧家具、电器等大件物品,处理起来棘手,街道办、社区和物业也没招,没有专门的处理渠道,只能联系废品回收站。但因价格等问题回收站也不接收,只能暂时放着。”

采访中,多家物业公司坦言,楼道堆积杂物,既占用消防逃生通道,也阻碍了居民的通行道路,容易发生绊倒摔伤等事故,而且影响小区整体环境,甚至会影响邻里关系,降低居住舒适度。

“天气热起来了,楼道里杂物堆积占地或是堆放垃圾不及时扔,会影响保洁工作,导致清洁工作不彻底,容易滋生鼠蚁蚊虫、病毒细菌。”一位小区保洁人员说。

西夏区正茂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也会联合物业定期清理,清理出的杂物种类繁多,包括废旧家具、电器等大件物品,处理起来十分棘手。街道社区和物业没有专门的处理渠道,只能联系废品回收站,但废品回收站往往因价格等问题不愿意接收,导致杂物无法及时清理,只能暂时堆放,影响小区环境。

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也是楼道堆物治理后发生反复的重要原因。虽然每次清理行动都能让楼道暂时恢复整洁,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措施,清理后不久,杂物又会重新出现。一些小区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巡察制度,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新的堆物行为;有的小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无法形成有力的威慑。

此外,银川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老旧小区的楼梯是唯一的消防通道,一旦有人堆放了杂物,不仅阻碍消防通道,还减缓了居民逃生的速度。小区是有严格的建筑设计规范的,特别是老旧小区,几乎没有公共空间是设计出来让居民堆放杂物用的,如果在楼梯旁停放自行车或堆了杂物,必然遮挡消防通道。此外,堆积的杂物大部分是可燃的,特别是停放在楼梯旁的电动车,一旦着火,浓烟上升速度可达每秒三至四米,一旦起火,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在此,银川消防提醒广大居民朋友,务必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平时做好“三清三关”,即清走道、清阳台、清厨房,关火源、关电源、关气源,共同维护楼道的安全与畅通。

妙招

开展“楼道革命” 社区好点子不断

治理楼道杂物堆放问题,十分考验基层治理能力,既要从居民的实际储物需求出发,疏堵结合;更要创新方法,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采访中记者发现,为破解楼道堆物治理困局,银川市各社区也积极探索本土化解决方案,持续开展“楼道革命”,各种好点子、好做法层出不穷。

积分制、备案制

柔性措施回应居民需求

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推出“整洁楼道积分兑换”活动,成效显著。居民通过参与楼道清理、维护公共卫生等活动,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米面油和洗衣液等生活用品。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许多居民从过去的“堆物者”转变为“守护者”。

长城中路街道五里水乡社区党委书记陈小红介绍,针对楼道杂物,社区整合社区工作者、楼栋长、党员骨干及治保委员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的治理梯队,定期通过“敲门入户”行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耐心劝导居民主动清理杂物,营造“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确保公共空间畅通有序。

同时,该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细化责任分工,建立“动态巡察+即时反馈+定向劝导+限时清理”的全流程治理机制。由网格长牵头开展高频次巡察,重点排查易反弹区域;网格员与居民积极互动,通过微信群实时收集问题线索,形成“发现-劝导-清理”的处置链条。在持续引导下,居民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社区环境逐步迈入“常态维护、长效治理”的良性轨道。

“针对装修垃圾等临时性堆物,社区特制定临时堆物备案制度。网格员在巡察过程中了解情况,做好标记,并与放置人就存放区域、占用范围、清理时间等进行约定,通过‘备案登记+时限管控’的柔性措施,实现‘居民需求有回应、公共安全有保障’的柔性治理。”陈小红告诉记者,为调动居民积极性,社区还创新推出“闲置物品兑换生活物资”活动,搭建闲置物品循环利用平台,引导居民主动清理废旧车辆及堆物。这一举措既美化了环境,又让居民得到实惠,实现了环境整治与惠民服务的双赢。

设立集中存放点

从根源解决储物问题

在银啤苑社区,社区专门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楼道堆物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银啤苑社区党委书记武新燕告诉记者,辖区物业公司经常对小区楼道开展巡察,发现堆物问题及时通知居民整改,并协助社区开展清理工作。同时,配合社区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在小区内悬挂横幅、设置宣传栏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

此外,社区还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楼道堆物整治工作,成立居民自治监督小组,对楼道堆物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他们定期对楼道进行巡察,发现问题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反映,并协助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通过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形成共同维护楼道环境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小区杂物,社区还设立集中存放点,为居民提供临时存放杂物的场所,配备专人管理,定期对存放的物品进行整理和清理,确保存放点的整洁有序。同时,引导居民合理使用集中存放点,避免再次出现楼道堆物现象。

声音

多管齐下 平衡安全与需求

“可将楼道治理纳入‘社区邻里节’活动或社区文明实践评比;制定楼道管理公约,居民参与治理,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社区可以考虑增设公共储物空间,满足居民合理的储物需求,从源头上减少楼道杂物堆积现象。”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吴晓芹认为,楼道堆物“顽疾”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居民生活空间局限、使用便利需求等现实原因,也有公共意识淡薄、“占便宜”心理等思想层面的问题,同时清理整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要彻底解决楼道堆物问题,需要街道、社区、物业和居民多方共同努力,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真正打通生命通道,还居民一个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

吴晓芹建议,可将楼道治理纳入“社区邻里节”活动或社区文明实践评比,通过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增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培养居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共同制定楼道管理公约,让居民参与到楼道治理中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吴晓芹说。

上海市联合(银川)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怀灏表示,如果因楼道堆放杂物引发事故,堆放杂物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同时,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的管理者,如果未能尽到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张怀灏认为,治理楼道杂物堆积,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公告、宣传栏、微信群、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向居民普及楼道杂物堆积的危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安全意识。可通过组织消防演练,让居民亲身体验火灾发生时楼道畅通的重要性,增强居民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其次,物业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定期对楼道进行巡察,及时发现并清理杂物。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居民互相监督,对违规堆积杂物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此外,社区可以考虑增设公共储物空间,满足居民合理的储物需求,从源头上减少楼道杂物堆积现象。

记者 吴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