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不用一颗钉子 拼出传统之美 挑战榫卯积木 享受奇妙拼搭的乐趣 2025年05月26日  吴璇

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有一些人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沉浸在独特的爱好中。银川市的“80后”小伙杨强,被榫卯结构积木深深吸引,他的家中摆满了各种由榫卯积木拼搭而成的精巧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他的热爱与执着。

01

初遇榫卯积木 一下就爱上

在杨强的书房里,摆放最多的要数柜子里的那些榫卯积木模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能够“以假乱真”的祈年殿模型。杨强说,这座模型由数百块形态各异的积木零件组成,每一块都经过精心打磨与拼接,还原了祈年殿宏伟壮观的模样。

这个模型是他去年收到的生日礼物,那也是他第一次接触榫卯积木。当时,礼物还未拆封,他便被其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的设计所震撼。他清楚地记得,当打开包装,面对那一堆形状不一、大小各异的积木零件时,他的内心既兴奋又忐忑。挑战激发了他的斗志,每天下班后,他便一头扎进书房,开始了拼搭之旅。“那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几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杨强说。

在拼搭过程中,杨强遇到了许多困难。祈年殿的顶部结构复杂,榫卯之间的契合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无法顺利拼接。在拼接顶部的斗拱部分时,他尝试了十几次都未能成功,零件总是无法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但他没有放弃,仔细研究说明书,反复观察零件的形状和接口,还查阅了大量关于祈年殿建筑结构的资料。经过不断尝试和调整,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拼接方法,成功完成了斗拱部分的搭建。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这座祈年殿积木模型终于在杨强的手中诞生了。看着自己的作品,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此后,他对榫卯积木的热爱愈发浓烈,短短一年时间里,又陆续拼搭了醉翁亭、颐和园知春亭等多个经典建筑的榫卯积木模型。

02

传统与现代的

奇妙融合

杨强说,榫卯结构的积木,是将中国传统榫卯工艺与现代积木玩具相结合的产物。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精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古代,榫卯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运用这种结构,不需一颗钉子、一滴胶水,仅凭借木材之间凹凸结构的巧妙契合,就能构建出稳固且经久耐用的物件。

榫卯结构中,凸出的部分被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则叫作“卯”。榫卯积木正是利用这种凹凸结构,将不同形状的小积木通过榫头和卯槽的精准配合进行拼装。在拼搭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只需将榫头准确地插入卯槽,就能实现积木之间的紧密连接,从而构建出各种复杂的造型。

以西湖集贤亭迷你榫卯积木为例,它用161块榫卯零件,组成10余种榫卯结构,按照1:55的比例还原集贤亭六角重檐攒尖亭的造型。在拼搭时,需遵循古建营造顺序,自下而上逐层互锁,每一个零件的位置和连接方式都有严格要求,充分展现了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保证了积木作品的稳固性,还让人们在拼搭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

03

从榫卯结构中

感受传统文化

榫卯积木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玩具,更具有诸多益处,为杨强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改变。

从个人能力提升方面来看,榫卯积木极大地锻炼了杨强的思维能力。在拼搭复杂的积木模型时,他需要仔细观察零件的形状和结构,思考如何将它们正确拼接在一起,这可以锻炼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拼搭过程需要高度的精神专注和精确的手部操作,这有效提升了他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

在文化传承与精神层面,榫卯积木让杨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在拼搭不同的古建筑积木模型过程中,他主动查阅资料,学习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工艺,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接触,增强了他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让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内心的宁静和精神寄托。

此外,玩榫卯积木还丰富了杨强的社交生活,他加入了榫卯积木爱好者社群,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拼搭经验、分享创意和心得。在社群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朋友,大家因对榫卯积木的共同热爱而相聚,一起探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拓宽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如今,榫卯积木已经成为杨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更是他探索传统文化、提升自我、结交朋友的重要途径。在榫卯积木的世界里,杨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魅力和生命力。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被榫卯积木所吸引,共同感受这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乐趣。

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