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从地方小吃到网红新宠 舂鸡脚“舂”出一片风味天地 2025年05月27日  李尚

在餐饮江湖的浪潮中,总有些美食如同黑马般突围而出。舂鸡脚,这道曾囿于西南边陲街巷的傣家风味,如今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无论是商场里的网红餐厅,还是街巷深处的私房菜馆,这道以酸辣为魂、以“舂”为特色的菜品,正以千变万化的姿态征服食客的味蕾。它既可登堂入室成为创意料理,也能在夜市摊头化作烟火气的代名词,其背后不仅是食材与工艺的碰撞,更暗含着中国饮食文化交融的密码。

A

舂鸡脚“走”上各地餐桌

舂鸡脚的走红,恰似一出美食界的“出滇记”。这道发源于傣族聚居地的传统小吃,最初是当地人应对湿热气候的智慧结晶——将鸡脚与香料舂捣至骨肉分离,既释放胶原蛋白的胶质,又让酸辣滋味深入肌理。如今,这道曾被视作“地域限定”的美食,正通过连锁餐饮与社交媒体的双重推动,完成从市井小吃到网红单品的华丽蜕变。

在银川市的沙海路,一家主打融合菜的餐厅将舂鸡脚列在菜单的显眼位置。服务员端上餐品时,青柠的酸香与香茅的芬芳扑面而来,盘中的鸡脚呈现半透明状,骨节间点缀着细碎的香料末。夹起一块品尝,先是感受到外皮的弹糯,接着是筋膜的脆韧,最后是骨髓中渗出的鲜香滋味。

这道菜的魅力在于“酸辣鲜香”的完美融合。青柠檬的清新酸爽、小米辣的炽热刺激、芫荽的特殊香气,在石臼中与鸡脚反复碰撞,形成层次分明的味觉体验。更妙的是其独特的口感——鸡脚舂至半碎,既保留筋道的嚼劲,又让骨胶原与酱汁充分交融,形成令人难忘的黏糯质感。

若追溯其历史,舂制工艺实则是傣族饮食哲学的生动体现。在热带雨林环绕的西南边陲,舂桶不仅是烹饪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象征。从舂米到舂药,再到舂制美食,这种“以杵为笔、以臼为纸”的烹饪方式,承载着傣族人“万物皆可舂”的生活智慧。而今,这种古老的智慧正跨越地域界限,在更多城市的餐桌上焕发新生。

B

风味十足有嚼劲

在专业的餐厅厨房,这道看似粗犷的菜品暗藏精密工序。从业9年的厨师吴延勇介绍,首先要讲究选材,最佳选择是放养鸡的鸡脚,因其胶原蛋白含量更高。处理时需剪去鸡脚指甲,用黄酒与姜片文火焖煮去腥,火候控制尤为关键——相差30秒就会影响最终口感。煮制时要精准把握“七分熟”的临界点:当筷子能穿透掌心厚皮,但骨关节仍带血丝时,正是舂制的最佳状态,这样做出的鸡脚才能达到骨酥肉糯的效果。若贪图省事将鸡脚煮至全熟,舂出的成品就会如同橡皮,失去应有的嚼劲。

舂捣前的调味环节同样讲究。“当地有‘舂三拌七’的说法,意思是三分靠捶打,七分靠拌料,可见酱汁调配的重要性。”吴延勇解释道。经典配方包含青柠汁、香茅草、鱼露、小米辣椒等,但他在实践中进行了改良:“考虑到有些客人不喜欢香料颗粒影响口感,我们改用香茅草煮水替代,既保留了风味又提升了食用体验。”他还透露了一个调味诀窍:柠檬汁要分三次添加,这样能使酸味层层渗透,避免浮于表面,让口感更具层次感。

C

舂出来的美味

制作舂鸡脚最大的特点的,就在于舂捣。吴延勇说,在工具选择上,传统的木臼与石杵组合最为理想——木臼的纤维结构能自然吸附多余油脂,而石杵的捶打节奏则决定着骨肉分离的程度。“舂太轻不入味,过重则成泥,要听到‘咔嚓’的骨裂声却不见碎渣。先轻捶香料释放香气,再重力击打鸡脚至出现‘蛛网状’裂纹。”他边说边演示,石杵落下时,鸡脚在臼中微微弹起,发出闷响,这是力道恰到好处的标志。“这其实是一种食物解构艺术,要让每块骨头都脱臼却不碎裂,这样才能让骨髓的鲜味充分释放。”

舂制工艺也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旧时傣族人舂制食材,常需全家协作,杵声与笑声交织,形成独特的家庭仪式。如今,这种仪式感被移植到餐厅中。吴延勇说,餐厅特意在开放式厨房设置舂台,食客可围观厨师操作,甚至亲自体验捶打乐趣,让美食成为互动的媒介。

D

从鸡脚到万物的风味扩张

舂鸡脚的爆红,催生出一个庞大的“舂菜家族”。在网络上,各种令人惊叹的食材跨界组合层出不穷。

最经典的变体当属舂土豆。将高原小土豆蒸至七分熟后舂碎,拌入折耳根碎与糊辣椒,形成绵密与脆爽的绝妙口感——看似土豆泥的质地,却暗藏惊喜的颗粒感;舂黄瓜则主打清新路线,选用肉质厚实的旱黄瓜舂至爆浆状态,淋上梅子醋与蒜油,堪称解腻神器;更有创意的舂大虾,用开背黑虎虾舂制,让虾肉的鲜甜与香茅、南姜碰撞出浓郁的风味。

在小红书上,还有更大胆的“舂菜盲盒”。时令食材随机组合,如舂牛油果配腰果碎、舂榴莲搭薄荷叶,虽因新奇的搭配争议不断,却折射出舂制工艺的无限可能。舂的本质是破坏与重组,只要掌握酸辣鲜香的底层逻辑,万物皆可舂。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