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银川以巍巍贺兰山为屏,以滔滔黄河水为墨,以梦想和汗水为笔,在戈壁荒滩精心绘就了一幅蒂结繁盛、硕果盈枝的“紫色画卷”。
一瓶葡萄酒,封藏贺兰山东麓的风土;一杯紫色玉浆,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精粹。在这风土佳酿的背后,则是许许多多默默耕耘的“风云人物”,他们扎扎实实种葡萄、精益求精酿好酒,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其间,他们曾摇摆过,也曾犹豫过,甚至停滞过。但大浪淘沙,真金不怕火炼,在这些“风云人物”的共同努力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宁夏葡萄酒,当惊天下殊。“殊”是发展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核心,特殊的生态、风土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一批批“特殊”的开拓者、奋斗者与践行者。今天,让我们走近那些开拓者、奋斗者与践行者,了解他们的故事。
2006年,魏继武酿造精品葡萄酒的梦想实现了。当年6月8日,在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评比大赛中,鹤泉酒庄生产的贺玉精品干红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作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拓荒者之一,魏继武称他们那一代人是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的宁夏葡萄酒产业“势不可挡”。2023年6月,在鹤泉酒庄,67岁的他和女儿魏霞说起葡萄酒,满脸笑容。如今魏霞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着紫色梦想。
看着这对父女,会想象到一幅画面:一枝葡萄藤蔓,从戈壁破土而出,吐出嫩芽,长出新叶,并且代代相继,茁壮生长。
葡萄酒梦想 “想用自己的理念和规划,勾勒一个关于葡萄酒的梦想。”
“刚到玉泉营的时候,觉得真敞亮,那地方真好。”魏继武说。这话可能让很多了解玉泉营农场建设之初情况的人都会觉得诧异,因为当时的玉泉营,真的和“好”没多大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之前,现在的玉泉营一带,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黄羊滩地区。当时,在包兰铁路以西是黄羊滩农场,以东是部队农场。
1977年,部队农场和大武口简泉农场的七、八、九三个大队置换土地,再吸收青铜峡连湖农场的一部分职工,最终组建了原玉泉营农场。
“我们刚去时,眼前是两房子高的沙包,之前部队平整了一部分土地,我们来了之后又平整了一些。”魏继武说,当时的玉泉营农场荒滩连片,经营困难。但在他心中,依然觉得这里好,因为之前待过的简泉农场,全是盐碱地,“那地方下了雨骑不了车子,但玉泉营可以。”他笑着说。
他对玉泉营充满深厚感情,给记者讲述“玉泉营”名字的由来,讲这片沙滩地种下第一棵酿酒葡萄树的故事,他给自己的“鹤泉酒庄”取名时,其中的“泉”指的就是玉泉营。魏继武说,他热爱玉泉营,这是宁夏葡萄酒诞生的源泉,也是改变许多人命运的一方热土。
1996年,时任原宁夏玉泉葡萄酒厂(现宁夏农垦酒业有限公司)厂长的魏继武办理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他想用自己的理念和规划,勾勒一个关于葡萄酒的梦想。
魏继武想办一个微型葡萄酒厂,打造精品葡萄酒,但没想到因为资金问题,这个酒厂直到2002年才正式开办。“当时我们五六个人凑了点钱,又向银行贷了200万元的贷款,建起了鹤泉酒庄。”魏继武着急办酒厂,除了想做精品葡萄酒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通过收购葡萄,提振当时果农种葡萄的信心,也提振宁夏葡萄酒产业的信心。“我们以前有过伤心挖树的经历,大家都害怕了。我更害怕,我怕没人收葡萄,果农再次挖掉葡萄树,那样的话,再重新树立信心就难了。”
真能出好酒 “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宁夏能生产葡萄酒,也不知道品质如何。”
万一收来的葡萄酿出的酒卖不出去怎么办?关于这一点,魏继武心里有底,做了6年车间主任、3年厂长的他,对宁夏葡萄酒的品质有着清晰的认识,信心满怀。“从2002年到2010年,9年间我们每年都收1000多吨酿酒葡萄,多的时候能收3000吨,大大提振了果农信心,可以说是挽救了一大批园子。”
魏继武将收来的这些葡萄全部酿成了原酒。
“当时正值国内葡萄酒快速发展之时,国内一些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都在国外寻找原料,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宁夏能生产葡萄酒,也不知道宁夏的葡萄酒品质如何。”魏继武说,他们当时就将这些原酒卖给一些大企业,有北京的,也有福建、江苏等省份的。这些企业的相关负责任人品尝了原酒之后,才知道宁夏有好原料,宁夏葡萄酒的美名,也逐渐被人知晓。
“我们刚开始拿着原酒去推介,很多企业不相信国内能做出这么好的原酒,后来亲自到宁夏看了才相信。”魏继武说,2006年以后,贺兰山东麓的酒庄开始快速建设,越来越多的酿酒企业扎根这里。
2006年,魏继武酿造精品葡萄酒的梦想实现了。当年6月8日,在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评比大赛中,鹤泉酒庄生产的贺玉精品干红脱颖而出,荣获金奖。资料显示,当年,宁夏葡萄栽培面积已发展到17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0万亩,成为我国九大葡萄产地之一。长城、张裕、威龙、丰收等葡萄酒公司纷纷来宁夏购买原料,投资建设优质酿酒葡萄基地。
葡萄酒人精神 “我从出生到长大,全和葡萄酒有关,所以我身体里有葡萄酒基因。”
魏继武的女儿魏霞于2016年全面接管父亲创建的酒庄,她给鹤泉酒庄的名字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我的心中,‘鹤’是真善美的象征,‘泉’除了包含玉泉营外,还应包含一种精神。”魏霞说,从这眼精神之泉里,她看到了像父亲这样的老一辈拓荒人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了他们对土地和葡萄的热爱,看到了他们心系果农的责任感。
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魏霞首先建立了酒庄的葡萄酒品鉴中心,在这里,她精心梳理了宁夏葡萄酒的发展历史,将父辈们奋斗的照片挂满墙。她将已有的品牌产品做了梳理,定位了“玉”系列产品体系,并开发了国风系列葡萄酒。谈及未来,她设想在酒庄预留地上,建起一座酒庄文化中心。
“我算是‘葡萄酒二代’吧,从出生到长大,身边全是和葡萄酒有关的,所以我的身体里,有葡萄酒的基因。”魏霞说,“我觉得我要传承的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宁夏葡萄酒人的精神”。
说到这里,魏霞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十岁那年的一天早晨,她正在自家院子里浇花,突然有一群人从院子大门走进来,一些人还和她打招呼,逗她玩耍,长大后她才知道,那群人都是当年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开拓者,“几十年过去了,但当时那一幕我记得特别清晰,那天阳光很好,他们是从阳光中走进来的,一个个意气风发,周身散发着蓬勃生机。”在魏霞看来,葡萄酒人的接力棒,似乎从那天起,就注定要递交到她的手中。
记者 刘旭卓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