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一碗抿节面 解锁浓郁的“陕北乡愁” 2025年06月03日  吴璇

这个端午节,记者来到延安旅游,被好客的当地人推荐去二道街夜市品尝特色美食抿节面。如今,这道被网友称为“普通人的满汉全席”的美食,正随着外出求学、工作的陕北人走向全国各地。

A二道街夜市上的“抿节面”奇观

在二道街夜市上,抿节面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好奇的外地游客。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厨师面前那套别具特色的工具——只见师傅手持一个形似熨斗的器具,在特制的设备上轻轻刮动,一团团面糊便化作一节节短小的面条,纷纷落入沸腾的锅中,整个过程充满了趣味性。

刚端上桌的抿节面可谓色香俱全:翠绿的韭菜、金黄的南瓜丁、艳红的西红柿、洁白的豆腐块,再配上色泽棕红的臊子,各种食材错落有致地铺陈在碗中,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光是卖相就令人食指大动。舀上一勺油泼辣子,淋上几滴香醋,轻轻搅拌均匀后,迫不及待地挑起一筷子送入口中,只觉入口细腻爽滑,带着粗粮特有的清香,口感既筋道又软糯,与鲜香浓郁的臊子完美融合,每一口都饱含着陕北大地的醇厚风味。

细细品味,豌豆面与白面混合后的独特香气在舌尖绽放,令人回味无穷。一碗看似寻常的抿节面,以质朴而浓郁的口感瞬间就征服了食客的味蕾,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

B在家也可以复刻的陕北美食

为了深入了解抿节面,记者回到银川后,辗转找到了在银川工作的延安姑娘李红梅。“在我们延安老家,抿节面可是最有名的美食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做。”李红梅笑着说。来到银川工作后,她特别想念这一口,于是专门买来了抿节面擦擦,开始在家复刻家乡的味道。

李红梅介绍道,抿节面最传统的做法是用豌豆面和白面按照1:1的比例混合。“豌豆面赋予了抿节独特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白面则增加了面团的韧性,两者搭配才能做出地道的抿节面。”她说,要将两种面粉倒入盆中,一边缓缓加入60℃左右的温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粉变成大片的面絮。“水温很关键,太烫或太凉都会影响口感,这样和出的面软硬适中,做出来的抿节才好吃。”

面絮静置片刻后开始揉面,直到揉成光滑的面团,再用湿布盖住醒发30分钟左右。醒面的同时准备臊子,虽然食材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过土豆、豆角、西红柿、豆腐这几样必不可少。先在热油中爆香葱姜蒜末,依次加入豆角、土豆丁翻炒至微黄,再放入豆腐块轻轻翻炒,调味后加入清水炖煮,最后放入西红柿。“臊子一定要炖得久一点,这样各种食材的味道才能充分融合。”李红梅强调说。

面团醒好后再次揉匀,分成剂子放在抿节面擦擦上。将擦擦架在沸腾的锅上方,用手掌均匀用力推压面团,让面从小孔中挤成一节节短短的面条落入锅中。“推压要用力均匀,这样做出来的抿节长短粗细一致,口感才好。”李红梅说,这种特制的抿节面擦擦由床架和带细密小孔的抿节板组成,在网上就能买到。

煮好的面盛入碗中,浇上香气四溢的臊子,配上韭菜段、香菜、葱花等配料,淋上香醋和油泼辣子,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抿节面就完成了。“在我们老家,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抿节面,边吃边聊天,特别热闹,这就是家的味道。”李红梅动情地说。

C从果腹粗粮到乡愁符号

关于抿节面的来历,在陕北地区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艰苦,过去粮食产量有限,人们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食材,便发明了将粗粮和细粮混合制作面食的方法,抿节面就是这种智慧的结晶。当地盛产的豌豆和小麦是主要原料,豌豆面有些粗糙,与白面混合后大大改善了口感,还提升了面食的营养价值。

另一种说法则与陕北的民俗文化相关。在过去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每逢重要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心灵手巧的主妇们总会用有限的食材烹制美味。抿节面制作简便、食材易得,能根据时令蔬菜搭配臊子,既经济实惠又美味可口,逐渐成为陕北人待客的特色美食。经过代代相传,不断改良与完善,这道最初只为果腹的简单食物,慢慢演变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承载着陕北人的情感记忆。

如今,随着陕北人走向全国各地,抿节面也随之传播开来。这碗看似普通的面食,不仅凝聚着陕北人民的勤劳智慧,寄托着游子的乡愁,更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