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宏 (宁夏盐池)
我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在记忆里的父亲就是挂在墙上镜框里的一张黑白相片。
镜框里的相片上,父亲穿着一身黑黑的棉裤棉袄,直直地站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家里虽然没父亲,但又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父亲的影子,每天一进门,先抬头看一眼父亲的像;母亲每天对着相片长长的叹息声,和着的自言自语,“你爹要是活着,就好了……”
每天晚上姐妹几人和母亲躺在炕上后,母亲就开始了以“你爹活着时”为开头的父亲故事,我在母亲的故事中认识了父亲。
他干活一点儿也不惜力,一夜就打好了一口盛粮食的土窖。一个人到离家一百多里远的矿山拉煤,遇上暴雨,毛驴被雨淋得死活不走时,他硬是将装满一车煤的架子车从泥泞的小路上拖了回来,以致落下了风湿性心脏病。生病后,竟吝惜不愿花钱买药,身体硬扛。
但不论母亲怎样讲,父亲却一点儿也不亲近。只是几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读不懂母亲那长长的叹息声,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那么爱讲父亲的故事。
家里又缺粮食了,母亲拿出库房里的几条羊毛毡,在太阳底下晒了又晒,准备拉上到西面子(吴忠一带)换粮食,絮絮叨叨地说:“要不是你爹留下这些东西,日子可怎么过呀!”记忆中的库房里,墙上担着一个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着一卷一卷的羊毛毡,一摞一摞的老羊皮袄,库房的地上还放着一溜的羊毛毡靴子,每到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时,母亲就会取出几件换回些粮食,日子又继续下去。记得当时还傻傻地问母亲:“爹怎么知道我们没粮吃了?”母亲是怎么回答的已记不清了,但又伴随着长长的叹息声。
没有父亲的童年,我依旧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无所忧虑,不觉得比别人缺什么,只是母亲比别的同龄女人更显得苍老。父亲就在母亲的叹息声中,又慢慢地淡忘了。
长大成人后,父亲的影子又渐渐清晰起来,母亲讲的父亲故事又浮现出来:我家全是女孩,父亲盼儿子,哥哥被他的亲生父母遗弃,是父亲抱回家,当亲儿子悉心抚养。
两岁后便没有享受过父爱的我,有了孩子后,从丈夫对儿子的举动和眼神中,竟产生了嫉妒和羡慕。儿子爬到丈夫肩头嬉戏,丈夫对儿子耐心呵护,这一切常常使我产生对父爱的渴望。
渐渐的,我读懂了母亲的叹息——你爹要是活着……渐渐的,镜框里的父亲变得亲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