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历史悬疑赛道挺热闹 2025年06月30日  孙瑞亭

近年来,在国产悬疑剧持续井喷的同时,“历史悬疑”这条赛道也好不热闹,出现了多部高口碑作品,而且多数都改编自热门小说,比如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长安的荔枝》、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魏风华的《唐朝诡事录》以及南派三叔的《藏海戏麟》等等。历史悬疑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品的出现与走红,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精准击中了受众的多重深层需求,尤其是近期随着《藏海传》《长安的荔枝》的热播,众多网友又掀起了对原著小说的阅读热情和细节“考古”热。

01

节奏快 易阅读

既有历史背景的厚重感,又有悬疑推理的紧张感,这种因“混搭”而来的独特阅读体验,正是历史悬疑小说的魅力所在。不同于完全架空世界里天马行空的想象,真实历史事件在给作者提供坚实创作基底的同时,既为受众带来了几分对历史的熟悉感,也衍生出几分对重构的好奇感。在此基础上,悬疑推理的桥段设定能够加快叙事节奏,这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与预期。

在阅读马伯庸的作品时,能够发现他把好莱坞类型片的叙事技巧融入其中,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很明显借鉴了美剧《24小时》的叙事框架,同时将反恐、谍战这些现代元素完美融入历史背景之中,简洁紧凑的叙事和紧张刺激的节奏很容易激发阅读与观看兴趣。此前有网友在剧评中写道:“一口气看了5集,剧情非常紧凑、设计考究,背景格局较大,制作比较精良,尤其在还原唐代繁华盛景上相当让人服气。随着剧情的展开,故事里多方势力逐渐显露,叙事简洁明快,同时还能交代得很清楚。”

传统历史小说注重史料,行文不免显得“一板一眼”,历史悬疑小说则会对史料进行一些现代思维的重构。比如马伯庸在《风起陇西》中就将诸葛亮流放李严的史实进行了重构,让陇西大地上魏蜀两国的执拗男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争,通过在真实框架内注入谍战、职场等类型元素的手法,既满足了解谜的爽感,又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则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基底,重新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悬疑世界,让读者在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之中,沿着作者精心布置的谜面一个接一个地解开“连环套”。

魏风华的《唐朝诡事录》基于唐代志怪笔记,将诸多散落的唐朝奇闻逸事进行整合,进而以单元故事集的形式呈现,让读者去探寻那个明丽时代背面的幽暗诡异的故事。“唐朝诡事录后劲太大了,我反复看到第三遍。”“一个探案剧,居然搞出这么精彩的戏码,确实精彩。”“这部剧,是我看到海报就想追的程度,也太有质感了吧!”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不光原著深受喜爱,剧版也相当精彩,从而引发追剧热潮。

02

可沉浸 能代入

在运用现代思维进行重构的同时,不少历史悬疑小说会巧妙地将线索散落在历史细节中,鼓励读者跟随主角一起思考、推理、解谜,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以南飞雁《汴京听风录》的为例,作者在北宋开封构建了一出“无间道”。全书以北宋仁宗天圣九年为时间基点,讲述一个在“澶渊之盟”若干年后发生的惊心动魄故事。那些宋代重臣与官吏们、隐侠与隐士们,在虚实相交中用生命擦出刀光火花来照亮历史。多方角力,谍影交织,一触即发,作者巧妙地利用每个角色背后隐藏的秘密,编织出一张张紧密相连的网,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每一次转折带来的冲击。

“这本书非常好看,画面感强,紧张悬疑,知识密度很大,每一篇末都有钩子,下了大功夫,我已入坑,每日必看。”“本书集知识、传统、历史于一体,既具有专业作家考据功底,又具备影视作家结构功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浏览豆瓣书评不难发现,不少读者给予了《汴京听风录》相当高的评价。

以历史背景为基底,运用现代思维与元素,将线索埋入历史细节与空白之中,先精心设置种种悬念,再进行技术性拆解,历史悬疑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以往我们看传统历史小说就像沉浸在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长卷之中,更多是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史诗感与复杂性,如今阅读历史悬疑小说更像是在厚重、史诗与复杂中寻找那些细微且未曾被发现的谜底,这种主动探索的模式恰恰契合了网络一代“娱乐化学习”的心理,即通过娱乐载体实现认知效率与情感满足的双重提升。

历史悬疑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品往往需要对各种历史细节进行还原与填补,这让不少网友感叹“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比如,《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就复现了北宋汴京的虹桥、酒楼、瓦舍勾栏等技术细节,《长安的荔枝》呈现了唐代“暖耳”、披袄及面靥妆等,《藏海传》则用建筑学、天文学知识替代传统探案推理。此外,大数据分析、城市跑酷等现代技术思维“穿越”到古代也成为重要看点,既满足观众对“历史”的想象,也为悬疑情节提供可信的叙事基底,吸引人观看和进一步探究。

03

小切口 能共情

历史悬疑小说的一大特点在于以小切口探寻大历史,通过对诸多细微之处的剖析来呈现时代大潮下的芸芸众生,马伯庸的作品比较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对“微观历史视角”的丝滑运用,每每从历史的缝隙中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小人物和故事,总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感悟。以《长安的荔枝》的为例,通过九品小官李善德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故事,串联出了上至朝堂高官、下至黎民百姓身上的不同故事,在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中戳中了现代职场人的痛点,尤其是李善德从绝望到破局的心路历程,也成为许多职场“牛马”心理重建的教科书。

据报道,《清明上河图密码》作者冶文彪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研究宋史,查阅了数千万字的宋史典籍,最终才细致地还原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生活场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整个北宋的兴衰,作品通过市井百态反映社会全貌。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名有姓,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构成了北宋社会的缩影。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视角,不仅能徐徐展开历史画卷,也能让读者和观众更容易共情人物的处境和命运。

正因为如此,当受众在看这些作品时,能够被“赵不尤一家人”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境时的温情所触动,也能够被敦厚老实、忠于职守的李善德“功败垂成”的艰辛所破防。“张颂文(在《清明上河图密码》饰演主人公赵不尤)简直演活了大宋底层打工人!”“比想象的好,演员表演一流,非常共情李善德。”从一些观众的评论也能看出其中的共鸣与共情。

在能够引发共情与共鸣的同时,历史悬疑小说因剧情紧凑、逻辑清晰与冲突强烈等特质,成为影视改编的热门选择。相对于历史正剧、古装玄幻等题材往往需要大场面和复杂设定,历史悬疑小说更注重“短平快”的节奏,因而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加上改编空间较大,更便于影视化呈现。与此同时,通过影视与文旅的融合发展,历史悬疑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品也正在形成一条完整的IP链条,带火了多地的文旅,比如北京、西安、洛阳等地,在剧组搭建的场景基础上,引入虚拟技术,以感官模拟的方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破解诡案的过程,使虚拟案件现场变为可触可感的文旅空间,推动地方文旅从“景点观光”升级为“文化体验”。

04

当下性 深挖掘

让历史成为可参与、可延续的生活场景,让现代人能从历史中汲取知识和智慧,让古今可以共情,一些优秀的历史悬疑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品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当然,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核心还在于必须抓住“能够穿越时空,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流动而持续吸引大众的东西——人性”。其实,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两者之间的转化不能被简单理解成IP改编,而是创作者依循不同艺术形式的规律,感知社会与人,并对时代中的种种变化做出自己的回应。

让观众看懂剧情,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就能产生共情,这是创作者们当下必须要面对的严峻挑战。能不能唤醒大众的好奇?能不能达到情感的链接?能不能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辨?这些对于历史悬疑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尤其是要考虑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性。

马伯庸在一次采访中讲道,他有一次参加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采访活动,被邀请在所有文物中随便挑一件展品讲5分钟。就着玄奘大师的画像,他讲了一个唐僧晚年回到家乡,在40多年未修的祖坟上痛哭流涕的故事。走出场馆后,他发现刚刚拍摄的编导们等车的时候都在打电话。一问才明白,在听完玄奘的故事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也都想起了自己远在家乡的爸妈,迫不及待地想要联系他们,不说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简单的问候。

“过去和今天彼此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缺失,从古至今,种种想法和故事被反复地讲述,我们始终处在一种理解历史的状态当中。因此,影视创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要在包括文学名著的各式题材中找到‘当下性’,找到和现在的人情绪相通的东西。”马伯庸在采访中说道。的确,以小切口探寻大历史,通过对诸多细微之处的剖析来呈现时代大潮下的芸芸众生,让受众与这些不起眼、被遗漏、被忘记的人物产生情感链接,体悟到“当下性”,进而引发深刻的共鸣与共情。

记者 孙瑞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