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便血了,是得了痔疮吗?”在肛肠外科的诊室里,医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询问。很多人一看到便血,就觉得是患了痔疮,自行买药涂抹。而事实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便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信号,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疾病风险。另外,不同颜色的便血、不同的伴随症状,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健康问题。今天,银川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王佳乐,就为我们揭开便血背后可能隐藏的疾病隐患。
1
鲜血便
上厕所时突然发现便池里或者手纸上有鲜红色血,可能是以下疾病的信号。
痔疮:肛周疾病是便血最常见的“惯犯”,其中又数痔疮“犯罪”频率最高。尤其是内痔或外痔破裂时,血液鲜红,通常附着或滴落在粪便表面。
肛裂:肛裂患者也可出现便后少量滴血,血液鲜红,常见于便秘人群。
直肠息肉或肿瘤:早期可能无痛,但血液与粪便混合,需警惕直肠癌。
2
黑便
黑便的形成通常与消化道内容物的变化有关,以下是常见的病因。
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疾病会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发生出血,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变成黑色、黏稠的柏油样便,还可能伴有呕血、头晕、乏力。
药物影响: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会导致粪便变黑,但并非真正的出血。
食物影响:某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改变粪便颜色,例如摄入动物血制品后,血液中的铁质在肠道内被分解,产生黑色素,使大便变黑。摄入深色食物如蓝莓、黑巧克力或桑葚,也可能因天然色素影响粪便色泽。
3
脓血便
脓血便背后的“祸首”究竟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揪一揪。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开始攻击肠道。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会反复出现腹泻、腹痛,粪便会带血和黏液。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导致的脓血便还常伴随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便意频繁但排便困难)。如果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比如没煮熟的肉、被污染的水,细菌就可能趁机进入肠道,破坏肠黏膜,导致肠道发炎、出血,还会产生脓液,最后和大便一起排出,就成了脓血便。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后,会损伤肠壁,引起出血和炎症。例如,阿米巴痢疾就会导致果酱样的脓血便。
4
隐匿性便血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便血,肉眼根本看不见,只有通过化验才能发现,这就是隐匿性便血。它就像个隐藏在身体里的“神秘刺客”,悄无声息却可能带来大问题。通常,以下疾病可能导致隐匿性便血。
早期结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粪便潜血试验呈阳性。
小肠出血:如血管畸形、小肠肿瘤,出血量少时不易察觉。
如何诊断便血原因?
“很多时候,不能仅凭自己的观察去判断便血原因,还需要依靠以下专业的医学检查手段。”王佳乐表示。
●肛门指检初步判断痔疮、肛裂或直肠肿瘤。
●粪便潜血试验,检测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
●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必要时取活检。
●胃镜检查,排查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
●CT或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出血的检查。
预防便血,这些方法快收藏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肠道,远离便血困扰,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习惯,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食物不要吃得太过精细,多吃高纤维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避免便秘,必要时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减少食用辛辣食物,别让胃肠长期处于“被刺激”的状态。
●肠道也有“生物钟”,定时排便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受益终身。
●很多人上厕所时喜欢带着手机,一蹲就是十几分钟甚至更久。这样会让肛门直肠部位长时间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引发痔疮,进而导致便血。每次排便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
●多喝水、多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痔疮风险。
●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5分钟,减轻肛门压力。
●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肠癌筛查。
提醒:这些情况立即就医
虽然有些便血是良性的,但以下情况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建议尽快就诊。
●持续或反复便血(超过3天无缓解)
●伴随体重下降、贫血、乏力(警惕肿瘤)
●黑便或大量鲜红色血(可能提示大出血)
●腹痛、发热、呕吐(可能为肠梗阻或感染)
划重点
警惕结直肠癌的这些信号
早期结直肠癌可能出现的症状,需要格外警惕。
1.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与便秘交替: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数周的排便规律变化。
里急后重:排便后仍有便意,但无粪便排出(直肠癌常见)。
粪便变细:肿瘤压迫肠道导致粪便形状变扁、变细(如铅笔状)。
2.便血
暗红色血便:血液与粪便混合。
潜血阳性:肉眼不可见,但粪便检测提示出血,需进一步检查。
3.腹部不适
隐痛或胀痛:定位不明确的持续性腹部不适,进食后可能加重。
肠鸣音亢进:肠道部分梗阻导致异常活跃的肠鸣音。
4.非特异性症状
疲劳、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
体重下降: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5%体重/6个月)。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