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在民间常被叫作“羊癫风”。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发作时带来的危害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牛晓艳指出,由于癫痫发作时可能会全身剧烈抽搐,看起来颇为吓人,因此很多人都对癫痫产生了不小的误解。那么,癫痫的病因是什么?哪些症状可能是癫痫的表现?抢救癫痫患者应注意些什么?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1
癫痫发病诱因复杂多样
癫痫发作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
牛晓艳解释说:“癫痫发作的诱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脑部损伤(如脑外伤、中风、脑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她特别指出,约60%的癫痫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这类称为原发性癫痫。而继发性癫痫通常有明确病因,如新生儿产伤、脑炎后遗症等。
2
发作时有这些典型症状
“癫痫发作的症状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俗称大发作),患者会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牛晓艳补充道:“还有一些不典型的发作形式,如失神发作表现为突然发呆、动作停顿;局灶性发作可能只有一侧肢体抽搐或出现异常感觉。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为1~3分钟,超过5分钟就属于需要紧急处理的癫痫持续状态。”
3
癫痫发作的即时危害
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会经历剧烈的身体反应。牛晓艳解释道:“患者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会引发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导致患者突然倒地、肢体抽搐等症状,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比如,癫痫患者突然倒地时头部撞到硬物导致颅骨骨折,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癫痫发作时,患者的呼吸系统也面临严重威胁:强直期胸部肌肉收缩影响呼吸,发作后期咽喉肌肉松弛可能导致窒息。牛晓艳特别强调癫痫持续状态(发作超过5分钟)的危险性,“持续的缺氧会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
4
频繁发作会损伤认知运动功能
癫痫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进行性神经功能退化。牛晓艳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32岁的李女士从18岁起就患有癫痫,由于治疗不规范,平均每月发作2~3次。近五年来,她的认知功能明显衰退。“这位患者原本是公司的优秀会计,现在连算简单的账目都会出错;经常忘记刚说过的话;性格也从温和变得偏执易怒。”牛晓艳指出,“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癫痫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癫痫反复发作,导致海马体萎缩和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通常,癫痫发作频率越高,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就越快。”
运动系统的损害同样不容忽视。牛晓艳解释道:“我们观察到,约20%~30%的长期癫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轻者表现为精细动作能力下降,如写字迟缓、系纽扣困难;重者可能出现进行性肢体无力,甚至瘫痪。”
5
夜间发作要格外谨慎
牛晓艳提醒:“约30%~50%的癫痫患者会夜间发作,但常被误诊为睡眠障碍。夜间癫痫多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浅睡期,这个阶段的脑电活动与癫痫发作有相似之处,增加了诊断难度。”
夜间癫痫发作会严重破坏睡眠结构,导致患者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牛晓艳说:“我们见过因夜间癫痫发作导致窒息、坠床骨折的病例。特别是独居的癫痫患者,夜间发作风险更高。建议这类患者使用低矮床铺,床边铺设软垫,并考虑使用夜间监测设备。”
6
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许多癫痫患者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不仅来自疾病本身,更有来自社会的误解和歧视。临床发现,超过60%的癫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病耻感是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牛晓艳解释:“患者担心在公共场合发病‘出丑’,因而回避社交,逐渐自我孤立。我接诊过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因为害怕约会时发病,连续拒绝了多位追求者,最终发展为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建议癫痫患者循序渐进地向身边人普及癫痫知识,获得理解和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学习应对焦虑的技巧。
7
有人突发癫痫,怎么办?
遇到身边有人癫痫发作怎么办?牛晓艳建议采取以下急救步骤:首先保持冷静,立即将患者移至安全区域,移开周围危险物品。千万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或往患者嘴里塞毛巾、筷子等,这些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伤害患者。掐人中的方法也无法终止患者抽搐。正确的做法是让患者侧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患者头部下方垫软物防止撞伤。
“记录患者癫痫发作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很重要,如果超过5分钟或连续多次发作,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牛晓艳提醒,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处于意识模糊状态,这时要有人陪伴在旁,给予安慰和支持,直到患者完全清醒。
温馨提示
规范治理、健康生活
很重要
牛晓艳最后强调:“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癫痫患者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
1.按时按量服药是最重要的原则。即使长时间没有发作癫痫,患者也不可擅自减药。对于夜间发作的患者,要注意给药时间分配。
2.癫痫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3.患者的家人应学习癫痫急救知识,鼓励患者尽可能独立生活。
4.癫痫患者应避免开展游泳、蹦极等刺激性运动,日常可以通过慢跑、散步等运动实现劳逸结合。
5.家属应注意监测患者发病频率,定期复查。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