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阴瑜伽 在静默中唤醒身体的智慧 2025年07月02日  李尚

现代生活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焦虑、疲惫与身体僵硬悄悄隐藏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当阳瑜伽的动态流汗练习已无法满足深层放松的需求时,一种强调“静止中的修行”的瑜伽流派——阴瑜伽,正悄然成为都市人的治愈良方。今天,资深瑜伽导师林洁丽将从专业视角解读阴瑜伽的独特魅力,带您走进这场关于“慢下来”的身心革命。

沉静之下的力量

“如果说阳瑜伽是火焰,阴瑜伽便是流水。”林洁丽有着十年阴瑜伽的教学经验,在她看来,阴瑜伽的诞生源于对传统瑜伽中“阴阳平衡”理念的深化。

不同于阳瑜伽以肌肉锻炼为主,阴瑜伽将目标锁定在更深层的结缔组织、韧带、筋膜与关节。“现代人久坐办公、低头看手机,这些习惯会让筋膜逐渐失去弹性,就像被反复折叠的纸张留下折痕。”林洁丽解释,阴瑜伽通过3~5分钟的地面体式保持,利用自身体重温和施压,帮助身体组织恢复延展性,“这种缓慢的渗透,如同春雨润物,让身体记住松弛的状态。”

“很多人误以为阴瑜伽就是‘躺平’,其实它需要极强的专注力。”林洁丽强调,练习者需在体式中保持清醒,观察身体细微的酸胀感,而非追求动作幅度。她举例“蝴蝶式”体式:双脚掌相对贴合,双手轻扶脚踝,看似静止,实则需通过呼吸引导骨盆区域逐渐打开,“这种控制下的释放,能激活副交感神经,让交感神经主导的‘战斗或逃跑’模式暂时休眠。”

林洁丽常建议学员将阴瑜伽与阳瑜伽结合练习:“早晨练阳瑜伽提振能量,傍晚用阴瑜伽卸下疲惫,就像给身体安排了一场完整的‘充电——放电’循环。”她还特别建议,阴瑜伽对女性尤为友好,其温和的髋部拉伸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经期不适。

哪些人适合阴瑜伽?

“阴瑜伽不是万能药,但它的包容性远超想象。”林洁丽的学员中,既有20岁的舞蹈生,也有65岁的退休教师。她总结出最适合练习的几类群体,首先是久坐族与运动爱好者。

“一般人们都会有体会,久坐后,肩颈硬得像块钢板。”林洁丽说,这种情况经过三个月规律练习,圆肩驼背可以明显改善。阴瑜伽能释放被压迫的椎间盘,对腰椎间盘突出有预防作用。而运动爱好者则可通过阴瑜伽拉伸紧张的髂胫束(位置在大腿外侧),减少运动损伤风险。

第二是压力型失眠人群。林洁丽建议,这类人群可在睡前进行阴瑜伽训练。仰卧束角式配合呼吸(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调节一段时间后,会有一定效果。“阴瑜伽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证实。”

第三是易情绪波动人群。“更年期女性常因激素波动出现潮热、焦虑,阴瑜伽的‘冷静’特质能平衡内分泌。”林洁丽曾指导一位学员通过“蜗牛式”(婴儿式变体)体式,配合冥想引导,逐渐走出焦虑情绪,“当身体不再紧绷,情绪也有了流动的出口。”

对于追求身心合一的练习者,阴瑜伽也提供了独特的“内观窗口”。

安全练习的

“红绿灯”法则

尽管阴瑜伽以温和著称,但林洁丽也提醒:“任何运动都有禁忌,尊重身体边界比追求体式完美更重要。”

首先注意呼吸,这是身体的隐形调节阀。“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憋气。”林洁丽示范了阴瑜伽特有的呼吸法:喉部轻微收缩,发出海浪般的轻响,“这种呼吸能增加胸腔压力,帮助深层组织放松。”她提醒,若做阴瑜伽的过程中呼吸急促或紊乱,应立即调整幅度。

其次要注意疼痛不等于效果,一定要建立与身体的对话。“阴瑜伽讲究‘适度的酸胀感’,但刺痛、麻木或关节震颤都是警报。”林洁丽曾遇到学员为追求“深度开胯”,强行下压导致髋关节劳损,“真正的进步发生在舒适边缘,而非极限边缘。”她建议使用“1~10分疼痛量表”,超过6分就必须退出。

最后,针对特殊人群更要做到谨慎。比如孕妇,需避开腹部受压体式。而骨质疏松者则要避免脊柱过度弯曲。对于术后恢复者,必须在医生许可下,经过专业老师指导进行训练。

阴瑜伽带来的改变

“阴瑜伽的终点不是体式,而是如何将这份松弛带入生活。”林洁丽观察到,长期练习者往往会在身体、心理、能量三个层面发生改变。

“有位学员练了两年后,体态从‘僵硬如铁’变为‘挺拔如竹’。”她解释,阴瑜伽改善的不仅是关节活动度,更是神经肌肉协调性,“当身体学会在放松中保持警觉,走路姿态都会变得轻盈。”此外,现代人的心理弹性像根紧绷的皮筋,阴瑜伽教会我们如何“有弹性地承受”。林洁丽曾引导学员通过“融心式”体式(手肘撑地,胸腔贴近地面),配合自我对话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

作为阴瑜伽导师,林洁丽常将中医经络与瑜伽脉轮理论结合教学。“‘蜻蜓式’拉伸大腿内侧,对应肝经疏泄;‘蜗牛式’放松脊柱,关联海底轮能量。”她说,“看到学员因此获得更深层的疗愈,一切努力都值得。”

阴瑜伽的智慧,并不要求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是邀请我们成为更真实的自己。当生活节奏快到让人窒息时,不妨给自己一个“阴瑜伽时刻”:在静默中,听见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