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检察侦查剧《以法之名》正在央视八套和优酷热播,豆瓣评分达到7.7分,口碑尚属不错。作为首部反映检察机关“刀刃向内”监督工作的剧集,《以法之名》在打破同题材剧集表达边界的同时,也通过情节烧脑、叙事紧凑、刻画精准等其他“加分项”打动了不少观众。
其实,包括《以法之名》在内,近年来的国产现实题材剧集在寻求题材突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当下性”的挖掘与对“青春语态”的运用,敢于打破传统叙事套路,持续探索艺术表现形式,从而让多元题材在创新表达中绽放光芒,让时代故事在青春视角下引发共情、赢得共鸣。
01叙事模式打破常规
《以法之名》讲述了海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洪亮(张译 饰)、郑雅萍(蒋欣 饰)等人在复查东平市“万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过程中,发现有司法人员在案件中徇私枉法。他们以举报线索为突破口,不仅打掉了背后的黑恶势力,还依法查办了司法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从故事梗概来看似乎比较常规,但是剧集从开局便一反常规上演强情节:在海东省东平市一个历经三年才定案的“万氏集团涉黑案”庭审现场,辩护律师突然爆发当庭喊冤后被捕入狱,海东省人民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按照程序启动调查组,深入东平市调查该案,逐渐发现了这起“铁案”背后的蹊跷。
开局就上“强度”,这样设定的确很抓人。而且,随着剧情发展,嫌疑人当庭翻供、辩护律师被指控、经办检察官离奇离世等高强度情节的设定让观众发现,《以法之名》并没有走传统的查案破案路径,从而去塑造有如“神兵天降”的全能调查组,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省级调查组介入地方司法程序,展现了在“刀刃向内”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困境。剧集以近年来全国政法工作中“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大背景为依托,从海东省人民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刀刃向内”的职责入手,首度聚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展现了检察侦查在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叙事层面的转向,更是监督逻辑的深化。
剧中,由郑雅萍带队的省检察院指导组在接到举报信后进驻东平市,遇到地方公检法系统表面上奉承配合,实则处处阻挠工作的正常开展。可见,剧集并没有为省检察院指导组“大开天眼”和“装上金手指”,让其从一出现就能够扭转困局,顺利为万海案翻案,而是精准狠刻画了在地方认定的“铁案”面前,省检察院即便发现了重重疑点,也不能越过程序正义贸然定下论断,而是通过对一起看似简单的恶势力案件的深入调查,层层揭出背后司法系统内部的保护链条,这也道出了本剧所要传递的法治精神: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可以发现,东平市地方黑恶势力猖獗以及地方公检法系统贪腐问题隐蔽性强,让代表正义的省检察院指导组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看似刚正不阿的司法人员与罗织罪名栽赃受害人的地方黑恶势力,以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织就了难以破局的大网。剧中,“某检察长”在扫黑办中长期担任协调职务,原本是配合办案、推进进度的中枢人物,却因长期与地方势力勾连,悄然成为黑伞背后的一只手。他所掌握的案情信息、检控线索和内部节奏,被用来掩盖真相、牵制调查。办案人员对其信任,一度导致关键证据流失。这些高强度与烧脑的剧情托起了剧集的情节浓度,让故事始终无法“剧透”,人物的是非黑白也难以明牌,观众因此持续被剧情所牵动,追剧的体验感相当不错。
02采访上百位检察官
与传统法治题材剧不同,检察侦查剧相对缺少一线刑侦的动作场面,情节推动更多依赖抽丝剥茧的“文戏”。《以法之名》的导演傅东育拍过不少涉案剧,观众比较熟悉的有近年的《破冰行动》。不过,《以法之名》与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聚焦公安刑侦行动,后者深耕检察监督职能。公安题材具有强烈的动作属性与现场质感,更加突出警察直面案件冲锋在前的紧张悬疑,有的甚至会加入官场风云、权力斗争等更为宏大的视角,而检察工作更像是“幕后的正义守护者”,他们不能身着检察制服去侦查破案,而是在公安工作之后,承担起监督与纠错的重任。
因此,在《以法之名》中我们能看到,剧集的悬疑感与紧张感更多是通过庭审辩论、审讯交锋等场景来进行营造,这也是剧集创作的一大挑战。《以法之名》的解决办法在于对大量真实司法实践的获取与创作。导演傅东育在路演中表示,创作团队从确定选题到完成最终剧本,历经了三年的艰难历程,奔赴四个省份、十几个城市进行采风,从最高检到基层单位,采访了超过百位检察官,查阅大量卷宗,最终不断调整、反复推敲,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剧本。
追剧过程中可以发现,剧集多次通过角色台词与场景调度描绘了“刀刃向内”的艰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就是男主角面对线索时的犹疑,因为一旦追查到底,就意味着可能牵扯到曾经的恩师、领导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以法之名》依然在叙事上给出了答案,即通过制度内部的修复与更新,仍能逐步重建信任、推进正义。由此可见,“以法之名”不仅是剧名,也是命题,依法行事,以法为盾,更要以法为刃。检察侦查部门,不光要发现“罪”,更要防止滥权。剧中通过“十一部”的存在,提出了“在系统中设置系统性反问”的理念,即每一项司法活动,都必须可监督、可倒查、可问责。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证明,具有现实基础的故事是能够赢得观众的。剧集播出后,《以法之名》“敢写”“敢拍”的正面评价蜂拥而至。在央视八套播出后,该剧收视率节节攀升。伴随着剧情的持续深入,揭露海东省市两级司法系统保护伞的终极对决即将展开,如果能够维持住情节烈度,更加生动真实地展现当下性,《以法之名》说不定能够真正刷新法治题材的创作高度。
03题材拓展触碰未知
《以法之名》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除了情节烧脑、叙事紧凑、刻画精准之外,在题材上寻求突破则是其基底。近年来,不少国产现实题材剧集都在这方面进行开拓,希望通过触碰“未知领域”来实现突破与出圈。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中国剧单元)十部入围作品的题材各有特色,展现出了不局限于传统题材窠臼、敢于触碰未知领域、拓宽叙事疆域的创作勇气。
在题材上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并且有突破的勇气,在创作上展现出“破界”生长的生命力,敢于对时代精神进行鲜活的回应,这才是国产现实题材剧集展现浓烈当下性与鲜活青春语态的生动表现。《以法之名》显示了法治题材剧的主题正在向内深化,不再只是揭露贪腐个案,而是深入思考结构之弊,提出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命题,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确,只有不再依赖个体正义,而是依靠制度的自我修复,敢于对内动刀、刀刀见骨,才能捍卫朗朗乾坤,就如同我们常说的那样:唯有刀刃向内,方可长治久安。
此外,此次入围“白玉兰奖”的《西北岁月》《边水往事》《城中之城》《凡人歌》《我的阿勒泰》《我是刑警》《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等剧集都在题材开拓上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比如《西北岁月》首次系统呈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历程,《边水往事》则创造了一个名为“三边坡”的异质空间,《城中之城》将镜头对准了颇具神秘色彩的金融行业领域,《凡人歌》则直面失业风险、职场压力、价值观冲突,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个体在物质与精神夹缝中的挣扎。同时,《我的阿勒泰》《我是刑警》《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等也在创作思维上展现出来年轻态,让更多年轻观众愿意观看这类题材的剧集。
以《山花烂漫时》为例,剧集就是用全新视角重构了观众已经很熟悉的张桂梅校长的感人故事,通过细腻展现张桂梅与学生们的共生关系,让张桂梅的信仰之光与山区少女的青春热血相互映照,这样的“青春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张力,让观众看到了信仰如何点燃生命,使得主旋律题材更具感染力和时代气息。此外,无论是刑侦剧《我是刑警》,还是年代剧《小巷人家》,也都脱离了传统套路。前者不再单一展现“神探”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以写实笔触还原刑侦工作的真实流程,反映刑侦技术的演进,既保持纪实感,又紧扣职业精神的主题表达,为刑侦剧创作提供了新路径;后者则不再完全依赖戏剧性事件来推动情节,而是细腻生动地展现生活日常,通过日常的温馨场景串联起了时代的变迁,让时代性叙事兼具地域辨识度与生活穿透力,也让小巷成为观众们观察社会变迁的多棱镜。
当然,除了题材的边界被不断拓宽、叙事的逻辑被重新解构,电视剧的美学风格也在更新。以《我的阿勒泰》为例,剧集在打破强情节的叙事框架基础上,以“散文诗”风格探索影视美学新境,将北疆草原的雪山、花海、牧群拍摄成了流动的画面,慢节奏的镜头语言里充分表现了原著中“去爱,去生活”的主题,实现了对心灵的温柔叩问。
04本土故事期待深挖
寻求题材突破、挖掘当下性、运用青春语态、更新美学风格……这些创新与尝试,对于宁夏本土故事的影视化改编也颇具借鉴意义。日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青年新锐影像计划荣誉颁发仪式现场,宁夏同心籍导演李白执导的作品《永恒的一天》脱颖而出,荣获“竖屏单元最佳创意奖”。《永恒的一天》取景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讲述独居老人听闻老姐妹离世,便萌生了回故乡亲自送最后一程的想法。但在乘车过程中,却受困于乘车麻烦,最终只能无奈放弃。影片巧妙地将往昔岁月与当下时代交织于这短短行程之中,深刻展现出独居老人生活中的困境与内心难以倾诉的情感。全片以极简的情节,呈现出普通人最日常却又永恒的朴素情感,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尽管故事发生在同心,但其所映射的社会议题具有普遍性,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座西北县城里的痛点,更是当下的一种隐忧。把这样的本土故事用最质朴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时,既勾勒出故乡素朴的生活,也让乡土故事引发深思,这个故事中同样包含了题材突破、当下性挖掘、青春语态运用以及艺术美学突破,值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
从此前的采访中可以看到,李白一直致力于挖掘宁夏本土故事,将普通人的生活转化为生动的电影语言。从早期参与电影制作到自编自导独立短片《小黑》《篮球》等,其一直关注本土,特别是2024年以来,其拍出的《时时刻刻》《这时那时》《愿望撤回》《生机》等短片,涉及宁夏的公益、体育、社会现实、农村、文旅等诸多题材。以短片《篮球》为例,故事讲述了在西北冬日的一个小镇上,晓东是一个即将中考的学生,他喜欢足球,却被家人强迫送进了篮球队。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只是通过一种近乎旁观者的视角来让更多的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讲好故事与培养创作人才,是深挖本土故事与创作精品的关键,因为唯有好故事、好人物,以及深入、扎实的拍摄制作,才能创作出回应观众审美需求的精品剧集。当前,我们需要培养孵化出一批能够敏锐洞察时代情绪、深刻理解用户情感、勇于突破叙事边界,并拥有独特艺术表达的新生代创作者,从而回归到好内容和好创作上来,尤其是在当下行业快速演进的大趋势下,更要跳出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创作者的视角要实现自我更新,运用不重复的表现形式、不妥协的审美追求,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表达,让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好故事激起广泛的情感共鸣。
记者 孙瑞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