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张璟与麻编 以麻“筑艺”造福乡村 2025年07月07日  王敏

在对宁夏麻编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璟的采访中,她讲了一个关于巴鸟的传说——这种鸟只认定蓝色来筑巢,一生执着于一件事。透过这个传说,张璟仿佛看到了自己:“执着,坚持,一生只忠于一件事,那就是麻编。”作为宁夏非遗项目麻编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张璟不仅仅以麻“筑艺”,更将这门古老手艺“衔”到乡村,使非遗项目“摇身一变”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本领。

麻编技艺在张璟手中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成为改变移民生活的实用技能,这种转变背后是她对非遗传承的深刻理解与不懈努力。

从家学到精研 张璟的麻编技艺之路

张璟的麻编技艺启蒙始于家族传承。8岁时,她便跟随姥姥和母亲学习基础的搓捻、打结、盘绕等技法,耳濡目染间掌握了麻编的初步门道。然而,真正让她的技艺走向成熟的,是她对这门手艺近乎痴迷地钻研与创新。成年后,张璟不满足于传统的编织方法,开始广泛搜集宁夏各地的麻编技法,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改良。她深入研究汉麻的特性,试验不同的染色工艺,最终筛选出最稳定的天然植物染料,使麻编作品既环保又富有艺术表现力。

为了提高技艺,张璟还跨界学习版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将立体造型思维融入麻编创作。她曾提到:“麻编不仅仅是编织,它可以是立体的、有生命的。”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让她突破了传统麻编的平面局限,开发出立体软雕塑、浮生系列等创新作品。2016年,她的麻编作品《丝路骆驼》入选“文化中国礼”,成为宁夏非遗走向国际的代表作之一。

技艺的足迹

从培训班到国际舞台

为了让麻编技艺“活”下去,张璟的传承之路遍布城乡。2016年,她受邀担任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一小学的麻编辅导老师,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上,她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小蜻蜓、小乌龟等趣味作品。学校成立了麻编绒绣社团,学生们创作的《黄河楼》浮雕作品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广受好评。张璟说:“孩子们学得快,他们的创意常常给我惊喜,这才是非遗的未来。”

除了校园,张璟的培训班还深入社区和乡村。2025年,她在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开展残疾人麻编技能培训,近30名学员从零基础到能独立完成钥匙扣、冰箱贴等产品。她的教学模式灵活务实,针对不同群体调整教学方法——对老人,她简化步骤;对残疾人,她设计适合单手操作的技法;对学生,她融入故事性和趣味性。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麻编,张璟带着作品奔走于国内外展会。2016年,她的麻编亮相青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2020年,“滩羊宝宝”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吸引众多国际买家。她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推广麻编,让传统手艺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正如她所说:“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老手艺找到新活法。”

麻编“下乡”

让每一份付出都得到回报

2017年,当张璟第一次走进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时,深受触动。当时,村子各方面资源相对匮乏,交通不便,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老人、残疾人和带着小孩的妇女,收入大多靠政府低保维持。此前村里曾尝试过刺绣、串珠等手工艺培训,都因销量和效益问题未能持续。

张璟回忆起初的单纯想法:“只是当作业余项目试试看,用一年的时间,教会大家就好。”然而很快,她就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教会技艺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产品并走向市场才是关键。面对村民们渴盼的眼神,这位非遗传承人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那时还想不到多么远大的意义,我只是感受到村民们十分想学手艺,所以想把这件事做好。”

当年,张璟的扶贫方式极具特色。她先从最基础的搓捻、打结、盘绕、编辫等技法教起,让村民逐步掌握四棱辫、六股辫、杯垫、地垫等简单成品的制作。为激励学习,她自掏腰包以计件制收购成品,再带回工作室加工改良。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会编’与‘编得好’之间需要时间的磨合,比如最简单的杯垫,起初,有些乡亲每天只能编一个,收入很低,见不到收益积极性消退,不想再做了。”张璟的坚持最终见到成效——经过近一年磨合,一般村民一天能编织20余个杯垫,按2.5元/件计算,月收入可达1000多元。对于编得不好的老年学员的成品,她也全部收购,“争取让每一份付出都得到回报”。这种包容与鼓励让越来越多村民重拾信心,麻编逐渐成为月牙湖乡的特殊“产业”。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麻编技艺的“生产性传承”

张璟很快发现,仅靠收购基础编织品无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她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非遗的传统技艺非常好,但若想生存下去,必须和现代元素适当结合,根据现代人的喜好设计产品。”此前她的麻编多为艺术品,意识到只有生活实用品才能被大众接受后,她开始转向产品设计创新。

考虑到月牙湖乡学员多为老人,只能完成基础编织,张璟创造性地建立了分工协作的生产链条——以村民编好的股辫为基础,设计出手包、收纳筐、钥匙扣等生活用品和文创产品,并将贺兰山岩画等宁夏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对于更复杂的成品如2020年推出的“滩羊宝宝”,她先将其四肢零件的编织教给村民,再在社区招收下岗退休女工,负责后期缝合与填充。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还带动了另一群体的就业。

ba创新思维使传统麻编焕发新生。她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开发出包括类人首系列、生肖系列、浮生系列、立体软雕塑系列在内的220多个品种的麻编文创产品。这些作品不再是摆在展柜里的“文物”,而是走进日常生活的实用品:麻编包、钥匙扣、隔热垫、收纳篮等。张璟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我所做的,就是‘生产性传承’,让传统与时尚更好地融合的同时,大家学会了麻编技艺,钱赚到了,麻编这项非遗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她的设计屡获殊荣,“滩羊宝宝”荣获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丝路骆驼》钥匙扣入选“文化中国礼”,贺兰山岩画系列背包成为中国驻外使馆伴手礼。这些成就印证了张璟的理念:非遗传承不能躺在展馆里,“只有动起来、贴近生活才能焕发更大生机”。

探索实践

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张璟在月牙湖乡建立的“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彻底改变了村民对麻编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有趣又能挣钱的工作中。2018年,她的探索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2022年,月牙湖手工工坊入选国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和“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2025年入选中国残联和妇联举办的“美丽工坊”。张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非遗传承可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麻编技艺的传承极为依赖“口传心授”。作为传承人,张璟不仅精通沤麻、捻线、编织、染色四道完整工序,更在技法上不断创新。传统麻编常见平纹编织、立体编织、编辫法、钩针编织等技法,张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她特别重视材料的天然属性,染色选用天然植物,确保环保。张璟说:“传统手作带着手艺人的温度,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对材料本真的尊重,正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在教学上,张璟极富耐心。在月牙湖乡,她“手把手教”,按月进村“收货”,按件支付工钱。面对学员的困难,她的态度是:“做得不好,我们也收,这样大家才有信心做下去。”这种包容性教学产生了显著效果——残疾人李俊俊在她的指导下,作品《麻编生肖系列》在2025年全区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作品大赛活动中荣获精品奖。

认可与挑战

非遗传承路上的坚持

张璟的努力获得了广泛认可。2017年,她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获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乡村文化旅游能人”称号;2020年,代表宁夏特色文化入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4年,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名单。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授予她“宁夏巾帼创业之星”称号,银川市认定她为高精尖缺(C类)人才。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麻编技艺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

然而,张璟清楚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这门手艺有时可能两三年都看不到效益,它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面临“炕头就业”模式下村民管理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市场受限等问题,她依然选择坚守。在张璟看来,因这门手艺带来的精神改变比经济效益还要珍贵:“乡亲们在掌握一门技艺的同时,坚定了自力更生的生活信念,这是花钱买不来的。”这种认知使她能够超越短期利益,着眼于非遗传承的深远意义。正如她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非遗传承人,张璟说:“我会带领更多人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用一针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巴鸟麻编

传统手艺的现代生命力

如今,张璟创立的“巴鸟麻编”品牌,已成为宁夏非遗创新发展的典范。这个名字源于那个关于巴鸟的传说,象征着执着与专注。这个品牌不仅代表着精美的麻编产品,更承载着一种文化传承的理念——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位置。张璟的作品走出国门,到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地进行文化交流,订单纷至沓来。这种国际认可证明了传统手艺的世界性价值。

回顾自己的传承之路,张璟最欣慰的是看到村民们的精神变化。通过麻编,他们不仅获得收入,更重拾自信与尊严。一位学员的话道出了这种转变:“生活是可以用双手改变的。”对张璟而言,麻编传承既是事业,也是使命。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非遗保护的真谛——不是将技艺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其融入时代脉搏,在创新中延续生命。正如她总结的:“在让传统与时尚更好融合的同时,教大家学麻编技艺增收,这项非遗技艺也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如今,这只“巴鸟”仍在继续筑巢,用麻线继续编织着传统与未来。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