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艺术世界是高雅且纯粹的,那些挂在展馆、画廊中的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的灵魂与历史的厚重。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本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德国艺术史学家胡贝图斯·布廷所著的《艺术赝品:欲望的诱饵》,就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划开了艺术市场光鲜亮丽的表皮,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黑色秘密。
揭秘艺术造假产业链
你能想象吗?在2015年,伦敦达利奇画廊进行了一场大胆的实验,他们将弗拉戈纳尔的真迹替换成了一幅仅价值70英镑的仿作,结果在众多前来参观的观众中,只有10%的人发现了这幅画是假的。这一实验结果令人咋舌,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对于艺术品的鉴赏能力究竟如何?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在全球艺术市场,每年竟然有超过30%的流通作品被质疑真伪,这不仅导致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冲击了艺术的权威性。当我们对着某某“镇馆之宝”惊叹,或是对拍卖行的天价作品津津乐道时,我们是否想过,这些作品的真实性是否经得起考验?
布廷在书中追溯了3个世纪的艺术造假史,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堪比谍战小说的精密赝品运作系统。从地下实验室里调配古代颜料的神秘工匠,到拍卖市场上翻云覆雨的金融操盘手,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赝品制造者们不仅掌握着高超的技术手段,能够在画布、颜料等材质上以假乱真,还对艺术史了如指掌,善于利用历史和市场的漏洞。他们清楚地知道不同时期艺术品的风格特点、艺术家的创作习惯,甚至能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制造出符合买家喜好的赝品。比如,他们会根据收藏家对某一时期、某一艺术家作品的追捧,制造出相应的赝品,再通过巧妙的渠道,将这些赝品送入市场,让其在艺术市场中鱼目混珠。
背后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那么,为什么艺术市场中会有这么多赝品流通呢?难道收藏家、画廊和拍卖行都无法辨别真伪吗?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布廷在书中分析指出,艺术市场的投机性和人们的欲望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一些收藏家来说,拥有一件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他们追求的并非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是作品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怀疑作品的真伪,只要这件作品能够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和投资需求,他们也可能会选择默许甚至助推赝品的流通。而有些画廊和拍卖行,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有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赝品的存在视而不见。
此外,艺术鉴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为赝品的生存提供了空间。一些鉴定专家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偏见、利益关系或者对艺术品的理解不够深入,而给出错误的鉴定结果。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造假的研究著作,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市场的生存指南,提醒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要被表面的光环所迷惑。它让我们明白,艺术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由价格和名气来衡量,而应该回归到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记者 吴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