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国公主的礼服旁,在蕾哈娜的街拍中,在贝克汉姆女儿的手心里,一只长着9颗龅牙、尖耳朵、邪魅坏笑的“小怪物”正悄然占领世界。2025年,一只131厘米高的薄荷色Labubu(拉布布)以108万元拍卖价落槌成交,将这个泡泡玛特旗下IP的商业价值推向高潮。
这只诞生自香港艺术家龙家升笔下的北欧森林精灵,用“怪萌”颠覆了传统审美,用盲盒机制点燃了全球消费狂热,更用惊人的溢价能力印证了情绪经济时代的到来。
当我们试图解读Labubu现象背后的密码,三本横跨潮玩文化与心理学的书籍提供了绝佳视角:《玩潮:快乐即正义》揭示设计源流,《潮玩私想》剖析收藏逻辑,而《看见情绪价值》则解开了情感投射的终极密码。
《玩潮》
Labubu诞生的基因图谱
“Molly(莫莉)为什么嘟嘴?Dimoo(迪莫)的头发为什么是云朵?末那工作室为何痴迷猴子?”翻开造梦九局主编的《玩潮》,这些直击灵魂的发问揭开了潮玩设计的神秘面纱。作为系统性介绍潮玩的书籍,该书如同一把打开潮玩宇宙的钥匙,汇集了香港潮玩设计师刘建文、Molly之父王信明等顶级艺术家的深度访谈。
书中关于Labubu之父龙家升的章节尤为珍贵。他将北欧民间传说融入设计,赋予Labubu“森林精灵”的身份设定。不同于传统卡通角色依赖故事建立情感连接,Labubu通过视觉冲击力先声夺人,9颗龅牙的“缺陷美”、搪胶毛绒的触感体验、介于萌与拽之间的微妙表情。
《玩潮》敏锐指出,这种设计本质是“对标准化完美的叛逆”,恰好成为Z世代表达个性的完美载体。
书中更收录了泡泡玛特商业突围的一手资料。当传统玩具商还在功能赛道厮杀,泡泡玛特率先提出“情感容器”理念,简化故事背景,开放角色设定,鼓励消费者将个人情感投射其中。
这也正是Labubu的成功秘诀:没有预设性格的空白画布,反而能容纳更多元的情绪表达。年轻人为它戴上牙套、穿上娃衣、创作梗图,在二次创作中完成情感投射的闭环。
《潮玩私想》
从消费到收藏的价值跃迁
当Labubu在拍卖会创下百万天价,潮玩已从娱乐消费跃入艺术投资领域。作者李国庆在《潮玩私想》中,以20年藏家身份解构了这一价值跃迁的底层逻辑。书中提出尖锐观点:所有消费都在解决满足感与存在感,而高端潮玩恰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李国庆用“无用即艺术”解释Labubu的溢价现象。书中引述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经典案例:开着的水龙头让人焦虑,而喷泉流水却令人愉悦。差别正在于后者提供的是情绪价值而非实用功能。
Labubu正是这样的“情感喷泉”,其131厘米限量版的高昂价格,实则是为情绪体验支付的溢价。《潮玩私想》通过18位品牌主理人访谈,梳理出潮玩升值的黄金法则:稀缺性,即隐藏款1/144的抽中概率制造“预测误差”;文化赋能,体现在龙家升持续创作的《神秘的布卡》绘本为IP注入的故事基因;还有社群共识,小红书改装教程、闲鱼换娃社区形成价值放大器。Labubu的每个爆款系列都精准践行该法则。
书中更预警收藏风险:当跟风者涌入导致价格泡沫,真正的藏家应回归“热爱本源”。“即使健康有趣的爱好,也不需要所有人鼓掌”,李国庆在自序中如是说。这恰是对当下Labubu市场波动的清醒注解。
《看见情绪价值》
丑萌背后的心理学密码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为塑料小人一掷千金?《看见情绪价值》从心理学层面给出震撼答案:情绪价值已成为比实用价值更珍贵的货币。
苏菲雅与姚彦宇在书中构建了价值交换模型:长久关系依赖动物性价值(外貌/资源)、社会性价值(地位/能力)与情绪价值的平衡。而在Labubu的消费场景中,情绪价值占比高达70%以上。
书中分析的“多巴胺消费机制”完美解释盲盒成瘾性。拆盒过程的10秒内,消费者经历“紧张—期待—惊喜/失落”的情绪过山车,无论结果如何,情绪峰值本身已成消费目的。这种即时反馈形成行为强化,比传统购物提供更强的情绪满足。
《看见情绪价值》更深刻指出:Z世代对Labubu的痴迷,实则是对抗现实规训的情感出口。当年轻人被快节奏生活和工作挤压、被社会角色束缚,Labubu的叛逆龅牙成了精神代言。书中介绍的“投射性认同”理论阐明这一机制:消费者将内心不被接纳的叛逆、脆弱投射到玩偶,通过拥有它实现心理代偿。
“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核心观点意外地解释了Labubu的社交属性。年轻人背着Labubu背包上班学习,拍照分享改装作品,本质是通过潮玩传递情绪信号。此时玩具已成为社交货币,在特定圈层中构建身份认同。
潮水终会退去,天价可能回落,但情绪价值的消费革命已成定局。那些被嗤笑为“无用之物”的龅牙精灵,正用108万元的落槌声宣告:人类永远愿意为快乐付费,为认同投票,为情绪买单,这或许是Labubu留给我们最深刻的价值启示。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