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田野,处处涌现丰收的热潮。清晨5点,贺兰县常信乡的宁夏菜心种植基地已是一片繁忙,采摘工人们踏着露水进入田间,指尖在翠绿的菜心间翻飞;上午9点,永宁县李俊镇魏团村的宁夏冷凉蔬菜现代集配中心里,大型运输车辆满载香芹,准备发往全国批发市场;上午10点,兴庆区月牙湖乡的荷兰豆种植基地中,工人们正忙碌地穿梭其间,娴熟地将一串串荷兰豆摘下放入身旁的篮子……从晨雾笼罩的菜心基地到车流不息的集配中心,从挂满藤蔓的荷兰豆田到扬起尘土的冷链车队,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银川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鲜活写照。
A忙碌采摘 “田间到餐桌”快速送达
自4月25日起,贺兰县常信乡张亮村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便开始了头茬宁夏菜心的采收工作。每天凌晨五六点,天边刚泛起微光,工人们就已踏着露水下地,采收、切割、装筐一气呵成。不一会儿,鲜嫩的菜心就堆成了小山,随即被送上冷链车运往冷库,开启南下的新鲜旅程。
“高峰期日产量稳定在4.5吨左右!”宁夏易腾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嘉旭难掩喜悦之情。据介绍,该基地目前种植有菜心、芥蓝等10余个品种,主要销往广东、香港等地。“通过冷链物流运输,蔬菜从宁夏到南方批发市场只需2天,新鲜度绝对有保障。”黄嘉旭说。
目前,银川共有53家供港蔬菜企业进入采收旺季,种植总面积达9万亩。主要种植菜心、芥蓝、雪斗、奶白菜、白菜苔、结球生菜、菠菜等20多个品种,每年可种植4至5茬,4至10月集中上市,产品主要销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大批发市场。
与此同时,贺兰县的西蓝花也迎来了丰收季。今年该县春茬西蓝花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其中宁夏厚德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主要种植企业之一。该公司自2017年起在当地流转土地发展西蓝花种植,如今已在先进村、星光村、兰光村建立了3个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300亩。“自6月3日启动采收以来,已累计销售100万公斤,每公斤价格稳定在3.4元至3.6元。”公司总经理项贤高介绍。
在分拣车间里,传送带载着西蓝花匀速前行,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分选包装。经过恒温冷库24小时的保鲜处理,确保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新鲜。“新采摘的西蓝花需要经过24小时预冷,再发往全国市场。我们实行全链条管控,确保品质始终如一。”项贤高说。
在兴庆区月牙湖乡的荷兰豆种植基地,同样是一派丰收景象。连片的藤蔓宛如绿色海洋,饱满的豆荚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翠绿的光泽。工人们穿梭其间,灵巧地采摘着豆荚。“这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皮薄肉嫩,甜度更高。”华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立宁掰开一个豆荚,露出里面鲜嫩的豆粒,“月牙湖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尝一口就能感受到它的清甜。”
范立宁介绍,企业承包的560亩基地分4批种植,采收期从6月持续到10月。首批170亩已进入盛产期,目前日均产量5000公斤,预计半月后将达到1万公斤的峰值。经过分拣后,荷兰豆通过冷链直接供应北京、山东等地的电商平台,实现“田间到餐桌”的快速送达。“亩产值超过2万元!”范立宁说,目前基地长期用工120人,旺季时可带动200余人就业。
B发展冷链 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从6月15日起,永宁县李俊镇魏团村的宁夏冷凉蔬菜现代集配中心便进入了全天候运转模式。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日在此批量收购香芹,通过合作客商的冷链物流网络,将这份新鲜送往全国各大批发市场。
“我们现有的两个集配中心,每天要调度30多辆大型冷链车,发送香芹约3万件,每件重量稳定在17至18斤。”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福成自豪地说。目前,这里已吸引十余家外地客商驻点收菜,带动周边数百农户发展香芹种植,构建起“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销联合体,让地方特色蔬菜走向全国大市场。
走进集配中心,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冷链车在厂房外整齐排列,等待装载分拣好的香芹;工人们在分拣台前忙碌,将鲜嫩的香芹打包成标准件。每年7月至10月,当南方香芹进入淡季时,宁夏香芹恰好迎来上市高峰,每天上百吨新鲜蔬菜从这里出发,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南方市场,精准填补市场空缺。
“宁夏香芹品相好、口感脆嫩,上市时间正好赶上南方市场的空档期。”来自山东的客商曾冬明已是第四年驻点收菜,他的货车将宁夏香芹源源不断运往湖北市场,“今年已发运130车,虽然收购价每公斤4元左右,比去年略低,但稳定的销量足以弥补差价。”
与老客商不同,新加入的庄涛带来了更完善的销售网络。他在山东、西安、邯郸等地批发市场设有档口,建立了“田间到货架”的直供渠道。“今早7点半刚发走1400多件货,比一周前增加了近一倍。”他的产销一体化模式,让宁夏香芹更快进入全国零售终端。
“通过搭建银川优质香芹销售平台,我们与周边农户形成了紧密合作关系,让小产业创造大效益。”马福成介绍,企业通过统一供种、标准化采收、包装预冷等全流程管控,将分散农户纳入“基地+合作社+全国市场”的体系中。目前,企业已与广州江南、北京新发地、长沙海吉星等全国20多个主要蔬菜市场建立稳定合作,形成了覆盖华南、华北、华东的销售网络,为客商提供从种植到物流的“一站式服务”。
作为银川重点扶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是当地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的典型案例。近年来,银川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示范引领、创新经营机制,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咱们家的番茄纯天然,味道绝对好!直播间展示的和实际发货完全一致,大家可以放心下单!”7月3日,在“宁夏番茄哥”的抖音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地回答着全国各地网友的提问,屏幕上“已下单”“看起来真新鲜”的弹幕不断滚动。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宁夏优质蔬菜通过网络走向全国。银川市抢抓市场机遇,坚持效益优先、规模发展、发挥优势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生产能力。目前,已形成以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为核心,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为补充的周年生产格局,种植品种涵盖茄果类、叶菜类、瓜类等十几大类上百个品种,真正实现了“四季不断档、全年有鲜菜”的稳定供应,让塞上美味常年走进千家万户。
C“数智”升级 打造餐桌上的“明星菜”
盛夏时节,永宁县闽宁镇的凯盛浩丰(银川)智慧农业产业园内,一串串红润饱满的番茄挂满枝头。工人们穿梭在温室大棚中忙着采收,运输车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在智慧温室管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系统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下,这里的番茄享受着“科技盛宴”——恒温恒湿的生长环境使其拥有12至14个月的超长采收期。每年通过盒马鲜生、天猫、抖音等线上线下渠道,这些优质番茄被送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国数十个城市,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过去种菜全凭经验,如今通过系统就能查看各项数据,浇水施肥都有科学依据。”凯盛浩丰(银川)智慧农业产业园品控主管马崴这样描述现代农业的变革。
如今在银川的田间地头,科技应用无处不在:菜心种植基地里,如毛细血管般铺设的滴灌带让每一滴水都能精准送达蔬菜根部;温室大棚中,智能通风系统根据湿度自动调节,大幅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西蓝花种植区采用无人机植保,效率是人工的数倍,还能精准控制用药量减少残留。这些科技创新不仅让种植更高效,更为农产品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科技赋能下,银川农业正加速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不仅培育出了银川供港蔬菜、西甜瓜、越夏番茄等一批品质优良、市场知名度高的特色农产品,还逐步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如良田镇西红柿、兰光村辣椒、丁北村西芹、金山村西瓜等特色种植村。2024年,灵武市“郝家桥萝卜”、金凤区“宝翠西红柿”等5个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了银川蔬菜的品牌影响力。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瓜菜播种面积达73.6万亩(其中蔬菜65.59万亩,瓜类8万亩),总产量182.07万吨(其中蔬菜153.58万吨,瓜类28.49万吨)。“好看、好吃、绿色、安全”的银川蔬菜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市民的首选,也是当地市民餐桌上的“明星菜”。
当前,银川市正不断加强冷凉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引导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优势产区聚集。通过健全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度、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销衔接等措施,全市冷凉蔬菜产业在规模化经营、商品化处理、优质种苗生产等方面已走在全区前列。2024年,银川市成功争取到冷凉蔬菜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以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撬动13亿元社会投资,实施6大重点工程。未来3年,将通过构建“两核·一轴·三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建成以银川为核心、辐射全区的冷凉蔬菜产业集群。
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