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黄斑苇鳽 翩然现身银川湿地 2025年07月11日  王敏

近日,银川的湿地里迎来了一位特殊访客——黄斑苇鳽,这种体型娇小、羽色鲜明的鹭科鸟类走入鸟友的镜头。作为湿地生态的“环境指示物种”,它的出现引发了观鸟爱好者的关注。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表示:“黄斑苇鳽对栖息地要求严格,它的到来说明银川的湿地环境在持续改善。”

1芦苇丛中的“隐士”

黄斑苇鳽体长30~40厘米,翼展50~55厘米,是鹭科中体型较小的成员。雄鸟头顶黑色,上体淡黄褐色,下体皮黄色,飞行时黑色飞羽与浅色覆羽形成鲜明对比;雌鸟则头顶栗褐色,全身密布纵纹,更具隐蔽性。

“它们就像湿地里的‘隐士’。”李志军形容道,“平时静立芦苇丛中,遇险时立刻‘石化’——伸长脖子伪装成芦苇秆,几乎不发出声音。”这种机警的习性使其在野外极难被发现。黄斑苇鳽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以小鱼、虾、蛙及水生昆虫为食,偶尔也会在浅水区漫步涉水觅食。

2在中国北方属于夏候鸟

黄斑苇鳽的繁殖期在5~7月,通常选择芦苇丛或蒲草丛筑巢。“它们的巢很简陋,就是用芦苇叶弯折编织成的浅盘,一般离水面仅半米左右,”李志军介绍,“每窝产卵4~7枚,雌雄共同孵化约20天,雏鸟出壳后仍需亲鸟喂养半个月才能离巢。”

这种鸟类在中国北方属于夏候鸟,冬季南迁至东南亚。李志军指出:“在银川记录到的可能是迁徙途中的个体,或是局部扩散的种群。它们的迁徙多在夜间进行,会远行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甚至能跨海抵达太平洋岛屿。”

3湿地健康的“晴雨表”

尽管黄斑苇鳽在全球被列为“无危物种”,但其生存仍受湿地萎缩、农药污染等威胁。李志军强调:“保护芦苇丛等栖息地是关键。银川近年通过退耕还湿、控制污染,吸引了更多水鸟栖息。”他建议公众观鸟时保持距离,避免惊扰:“它们的巢很脆弱,人类靠近可能导致亲鸟弃巢。”

李志军说,黄斑苇鳽的翩然现身,不仅是鸟友的幸运,更是大自然对银川湿地修复的认可。这道芦苇间的“黄色闪电”,正无声诉说着人与湿地共生的未来。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