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技术赋能+环境修复 让西夏陵活起来 2025年07月12日  鲍淑玲 李阳阳

当游客沿着西夏陵景区内神秘的地下通道,从现代感十足的西夏陵博物馆“穿越”至古老遗址区时,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作为宁夏首项世界遗产——西夏陵的保护与展示工程,正以充满巧思的创新设计,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智慧保护 守护遗址本真

自2011年启动申遗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走过15年历程,“保护”始终是核心命题。作为11~13世纪中国西北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的见证,西夏陵完整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特殊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多年来,风雨侵蚀与病害让西夏陵面临威胁,部分陵塔甚至濒临倒塌。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开启最高等级保护。保护管理机构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常态化维护遗址,针对性治理人为与自然侵蚀,守护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夯土建筑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深耕西夏陵21年的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原党组书记、主任马升林坦言,团队坚守“真实完整、最小干预”原则,直至2000年国内技术成熟后,才联合敦煌研究院从本体加固与抗风化两方面探索保护方案。2017年9号陵抢救性保护堪称“惊险一役”:这座高8.8米的陵塔被现代建筑包裹,拆除与保护的矛盾尖锐。专家团队百余次实验后,以“柔性包裹+斜拉加固”创新方案化解危机,最终安全拆除建筑,现场掌声见证了文物守护者的智慧。

“这些年,我们的保护加固措施不断升级,比如用毛竹锚杆结合传统工艺加固,探索人工培育生物结皮实现预防性保护。”马升林说。2015年,西夏陵引入遗址动态监测预警系统,2024年升级安防与监测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实时采集环境数据,超阈值即预警并联动处置,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匠心设计 解码历史密码

世界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是申遗核心,也是专家考察的重点。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专业总工程师刘剑带领团队,构建了一套“匠心独运”的展示体系,让西夏陵的历史文化鲜活呈现。

在规划层面,团队突破传统思维,将原3号陵旁的西夏陵博物馆迁至110国道东侧,以地下通道连通遗址区。这条“时空隧道”不仅是物理连接,更让参观者在移步换景中完成古今对话。“外迁大体量设施,有效降低了对遗址环境的影响,践行了世界遗产保护原则。”刘剑说。

展示体系紧扣西夏陵遗产价值,以“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为核心,依托1、2、3、4、6号陵,分别聚焦选址、布局、陵寝制度与文化交流。现场展示内容围绕价值,形式简朴低调,材料适配气候,既强化观众互动、提升体验,又弱化设施对遗产风貌的干扰。解说牌采用国内首创的陶瓷材质,耐候性强,可抵御西北戈壁侵蚀,克服了早期标识易损的问题;不锈钢围栏通透融合环境,既规范游览路径,又不破坏景观;特定位置的“小脚印”标识引导游客驻足,玻璃上的历史建筑轮廓与后方遗址基座精准重合,直观展现复原效果。

3号陵重点阐释建筑规制,通过复原图、构件实物,呈现西夏建筑与中原文明的传承。铁丝网艺术装置还原石像生、屋顶构造,既保留沧桑感,又增强场景“可读性”。“我们希望通过‘可触摸、可互动、可沉浸’的设计,让遗产‘活’起来。”刘剑表示,团队引入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互动装置与文物触摸体验;依据申遗文本构建的解说体系,让陵区成为“立体史书”,助游客读懂西夏多元文化的交融。

环境修复 再现原始风貌

西夏陵矗立贺兰山冲积扇,兼具自然苍劲与文明柔和。为助力申遗,一场以“再现原始风貌”为目标的环境修复工程在此展开,通过生态植被恢复与景观提升,让这片土地重现苍茫本真的历史韵味。

陵区地理环境复杂,生态修复挑战重重。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联合专家攻坚克难,裴仙娥、潘存宝等资深专家从植物选择、种植方式提供指导,初期两块试验样区为后续工作奠基。团队遵循“贺兰山原生适应”原则,结合周边植被分布种植,创新采用野草营养钵苗培育、保墒草帘铺设等技术,确保恢复效果。银川市公园管理中心组织100余人、调用60余件工具,集中修剪外围35万平方米绿地,让沿线景观焕然一新。

在申遗冲刺阶段,团队高质量完成29处、8.2万余平方米生态修复,种植苗木10.7万余株,斑驳黄土重现草木共生的生机。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接遗址区界桩围栏工程,面对施工区无水无电、涉及贺兰山山脊与无人区等难题,团队从催工石材到现场协调,按时将1000余根重200斤、高1.5米的石材界桩,12公里金属混凝土围栏精准安装到位。

“那9条12公里长的砂砾路,是最难忘的记忆。”银川市住建局工作人员惠晓丽说。为让道路与环境相融,设计团队弃用水泥、沥青与大型机械,以人工摊铺砂砾,1500多吨碎石在20多天里化为蜿蜒坦途,既防扬尘,又似从远古自然生长而成。

从古老遗址到现代展示空间,西夏陵的保护与展示,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创新的文化探索。在这里,历史不远,文明常新。

记者 鲍淑玲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