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T7

考古篇 追寻时光步履 2025年07月12日  李振文 王敏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地带,矗立着一群巨大的锥形土堆,历经风雨沧桑,默默见证着一段时光深处的历史,这就是西夏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西夏陵的考古历程已跨越半个多世纪,见证了几代考古人的坚守与求索。

1971年:初步调查与确认

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驾驶飞机飞越宁夏贺兰山时,被山脚下一片排列有序的圆锥形“土堆”所吸引。这一刻,他按下了快门,从高空记录下这些奇特的地面景观。“那张照片里的‘土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其中一座西夏陵。”西夏陵区管理处副研究馆员杨弋介绍道,“但在当时,人们对这些建筑的性质一无所知,它们只是贺兰山下默默无闻的土丘。”

1971年底,宁夏文物工作者对贺兰山下一处被称为“昊王坟”的古墓群进行初步调查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刻有神秘文字的残碑。这些文字形态方正却难以辨识,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

“当时发现的残碑上刻的是西夏文,当时这是无人精通的。”杨弋说,“考古专家钟侃先生他们一头扎进浩瀚史料中寻找线索,最终在明代《嘉靖宁夏新志》中找到了关键记载:‘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这段文字为确认‘土堆’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碑文与文献的相互印证,考古工作者确认这处规模庞大的古墓群就是西夏的皇家陵园——西夏陵。

1972-1978年:系统调查与突破

1972年,正式对西夏陵遗址区域展开系统考古调查。首先,通过考古调查确认了西夏帝陵的位置,随后依次发掘了1座帝陵(即6号陵)、3座碑亭、1座献殿以及3座陪葬墓。1972年至1975年,为了解西夏陵的墓室结构,宁夏博物馆对6号陵(原编号为8号陵)进行了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

1975年,宁夏博物馆对7号陵东、西碑亭进行了考古发掘。1977年,为了进一步摸清西夏帝陵与不同规模陪葬墓的关系,宁夏博物馆对MIII-107号陪葬墓(原编号M101)进行了考古发掘。

1978年,钻研西夏文字的学者李范文带来突破性进展。他蹲守西夏陵数载,逐一考释3270块西夏残碑,最终从七号陵碑亭发现的残碑中拼合出一块碑额,确认上面的西夏文字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这一发现使七号陵被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成为迄今9座帝陵中唯一确定主人的陵墓。

1986-1991年:帝陵的最终确认

“西夏陵遗址规模宏大,现在我们知道,它共有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和32处防洪工程等四种类型的建筑遗址。”杨弋指着西夏陵博物馆中的沙盘模型介绍道。在这一阶段,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陵区开展了全面的重新调查,进行了统一编号,并完成了详细的测绘工作。同时,先后开展了北端建筑遗址和3号陵东碑亭的考古发掘工作。

1986年至198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陵区东北侧的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建筑构件、瓷器、陶器、泥塑、石刻及铜铁器等编号文物近300件。198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3号陵东碑亭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建筑材料、石刻、铜器等文物。1987、1990、199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宁夏地调所连续三次对陵区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与测绘工作。绘制了陵区总平面图、分区平面图以及50余幅帝陵和典型陪葬墓平剖面图。通过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最终确认了9座帝陵,陪葬墓的数量也由近百座增加到206座。

1998-2008年:布局研究与考古发掘

在这一阶段,为了配合文物保护工程,先后对3号陵、6号陵地面遗迹进行了清理,同时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

1998年至1999年,考古人员开展了对3号陵西碑亭的清理,出土了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文物,首次发现3号陵东西碑亭建筑形制存在差异。2000年至2001年,为了对3号陵进行加固保护,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夏陵区管理处对3号陵地面遗迹进行了发掘,历时两年,实际发掘面积约2万平方米。“这次发掘是西夏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杨弋回忆道,“我们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现场指导,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西夏陵建筑布局和装饰技法提供了丰富材料。”

2007年至2008年,为了对6号陵进行加固保护,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对六号陵地面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共耗时两年,发掘总面积达到了15000平方米。

2013年至今:对陪葬墓、防洪遗址的调查研究

该阶段共有4项考古工作,分别为对陪葬墓、防洪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研究、对3处防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2013~2016年,为了编制《西夏文物》,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对陵区陪葬墓与防洪工程遗址进行了调查,共统计陪葬墓271座,发现防洪工程遗址32处,其中防洪墙26处,排洪沟6条。该阶段调查发现陪葬墓的数量也由253座增加至271座。

202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示了古人顺地势修建的防洪工程,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此外,分别对2号陵西侧与Ⅲ区M93陪葬墓局部进行了发掘。对3处防洪墙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对西夏陵防护设施建造方法与类型的认识。

记者 李振文 王敏